下列变化,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NH4+-NH3 B.C-CO2 C.SO2-S D.Cl2-Cl-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出现错选。 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如果你是教师,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题目

下列变化,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NH4+-NH3 B.C-CO2 C.SO2-S D.Cl2-Cl-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出现错选。 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如果你是教师,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利用图6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的错误原因。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B。 (2)对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不清楚,误选A、C。对物质的性质不清楚,误选D。

第2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答题情况如下:选择A的几乎没有,选择B的占72%,选择C的占12%,选择D的占16%。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答案:
解析:
(1)B。

第3题: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美国普渡大学研究开发出一种利用铝镓合金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下列有关该工艺的说法错误的是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3分)
(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错误的原因。(8分)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4分)


答案:
解析:
1)A。
(2)分析诊断:选B项,是因为不会判断循环物,不会分析实验流程,产物太多,过程复杂,陷在过程中,没有从开始参加的反应物和最终的生成物来分析循环物。选C项。认为镓参加了反应,认为Al与H2O不反应。选D项.未把各个过程涉及的反应式写出来再进行简单的数学处理。
(3)A项。该工艺中能量转化的形式有: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电能转化成热能,共有三种能量转化形式,故A错误;B项,开始时反应物是铝镓合金,最终的生成物是铝镓合金,所以铝镓合金可以循环使用.故B项正确:C项,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为氧化铝、氢气和镓,所以镓未参加反应,所以实际发生的反应式:


第4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在100 mL某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硝酸的浓度为0.4 mol·L-1,硫酸的浓度为0.1 mol·L-1,向其中加入1.92g铜片,微热使其充分反映,最终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Cu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
A.0.15 mol·L-1
B.0.225 mol·L-1
C.0.3 mol·L-1
D.0.6 mol·L-1
【考试结果】有54.6%的学生错选答案A。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答案是:______。讲评本题时,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______。
(2)试对学生错选答案A的原因进行诊断和分析。


答案:
解析:
(1)B。正确解题思路:首先写出金属铜在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可以得到溶液中N03-物质的量是0.04mol,H+物质的量是0.06mol,加入铜片物质的量是0.03mol。根据离子方程式进行比较可得到N03-和铜均过量,H+完全反应,那么参加反应的铜的物质的量是(2)很多同学错选A,是因为学生掌握知识是机械的、孤立的,仅考虑到按照铜与稀硝酸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由铜片物质的量是0.03mol,硝酸物质的量是0.04mol,就错误地认为参加反应的铜的物质的量是0.015mol,从而计算得到Cu2+物质的量浓度为0.15mol·L-1,而忽略了混合溶液中的硫酸也可以提供H+。

第5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有关如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答案:
解析:
(1)B。

第6题: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高二化学练习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了分析。


A.变黄
B.变浅
C.变深
D.不变
答题情况如下:选择A的占20%,选择8的占12%,选择C的占68%,选O的几乎没有。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答案:
解析:

第7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4分)请分别对各选项进行解析。(6分)
(2)学生错选最多的选项是哪个?试分析学生错选的原因。(5分)


答案:
解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A项,在水中加入酸、碱后会抑制水的电离,酸性(碱性)越强,抑制程度越大。①和②的浓度相同,HCl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大于CH3COOH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①中水的电离程度大;②③④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相同。故A项错误。


第8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错选为D。

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__________,解题思路为__________。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
解析:
(1)AC。解题思路: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都约为22.4L,因为决定它们体积大小的因素是气体分子问的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对于混合气体,此结论也一定成立。(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能自发反应。而导致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的除外,如N0和02。)所以在标准状况下1mol混合气体所占体积也是22.4L。反过来在标准状况下每22.4L气体所含分子数就一定是ⅣA。A项正确。
在标准状况下H2O并不是气态。而对于液体或固体物质来说,决定它们体积的因素是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粒子,其本身大小不同,体积也就不同。在标准状况下,1molH2O的体积不是22.4L。B项不正确。
物质的量和质量都是与温度、压强无关的基本物理量。也就是说.1mol物质在任何温度下,所含粒子数都仍为ⅣA(条件是该物质在此温度下能存在且不发生反应)。因此当+1价的氢被活泼金属还原成O价的氢时,只要有1molH2生成,就必然转移2mol电子,即转移电子总数为2Ⅳ (不管是标况还是常压)。C正确。
氮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氮气分子核外有14个电子,则lmolN:含有的核外电子数就是14NA。D项不正确。
(2)错误分析: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学考虑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时,只注意到最外层电子数为5而忽了内层电子数为2.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第9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答案:
解析:
(1)C。

第10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测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25℃时,将pH=6.0的盐酸用水稀释100倍,溶液pH是( )。
A.8
B.7
C.略小于7
D.略小于8 ,
【考试结果】统计学生答案如表l:
表1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2)请写出本题正确的解题思路。
(3)试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答案:
解析:
(1)C。 (2)正确的解题思路:因为酸度pH与浓度的函数关系图在pH=7的界限附近将呈现出渐近线趋势,但不会跨越pH=7这条界限,而变为碱性。pH=6.0的盐酸溶液加水稀释100倍,溶液无限接近中性,但溶液始终为酸性溶液,反映在pH上,即pH略小于7。
(3)学生选A的原因分析:pH=6.0时,c(H+)=10.6 mol/L。假设原溶液的体积为VL,将原溶液稀释100倍后,体积变为100V L则
当溶液可能出现无限稀释的情况时,不能再用上述步骤进行计算。
无论盐酸溶液如何稀释,它依然是酸性溶液,无限稀释时也只能趋近于7,即略小于7。而不会等于7。错选B、D两项的原因是:对溶液pH计算方法掌握不清楚,不知道溶液稀释时pH的计算方法,同时不知道无限稀释时溶液的pH变化情况。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