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张老师在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以下题目:实验室里

题目

背景材料: 张老师在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以下题目:实验室里需用48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7.68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B.称取12.0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C.称取8.0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D.称取12.5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不少同学选择A或B选项。 问题: 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学生出现解题失误的原因。 (2)本题正确答案为(),分析其正确的解题思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由于要配置48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因此需要溶质的质量为:①若溶质为硫酸铜,则0.48×160×0.1=7.68g,因此选择A选项;②若溶质为CuSO4·5H2O,0.48×250×0.1=12.0g;因此选择B选项。错误原因:①没有注意容量瓶的规格和特点。由于容量瓶为容量500mL,且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标线),因此只能用该仪器配制500mL的溶液;②配制溶液时,所得的体积应该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加入的水的体积。
(2)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解题思路:要配制500mLO.lmol/L的CuSO4溶液需CuSO40.05mol即胆矾:0.05mol×250g/mol-1=12.5g,CuSO4为8g,所需溶液为500mL,而不是加水的体积为500mL,故A、B、C都不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研究探究了不同认知策略(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大学生在不同文字背景下(无背景、图片背景)的文字材料记忆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每个被试只参加一种文字背景的实验:结果表明:场依存型的被试在无背景情况下的记忆量显著高于在图片背景下的记忆量,场独立型的被试在有图片背景情况下的记忆量显著高于无背景情况下的记忆量:根据以上的实验设计,该实验中的因变量是( )

A.图片类型
B.认知策略
C.背景类型
D.记忆量

答案:D
解析:
变量和因变量的定义。 该实验设计中,自变量包括认知策略和背景类型,因变量是记忆量。记忆量随着操纵认知策略以及背景类型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是因变量。

第2题: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利用图6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的错误原因。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B。 (2)对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不清楚,误选A、C。对物质的性质不清楚,误选D。

第3题:

考试和测验的内容根据( )的不同要求进行设计和取舍。 

A.部门
B.证明材料和背景材料的核实
C.岗位
D.应聘人员

答案:C
解析:
考试和测验的内容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进行设计和取舍。

第4题:

论述问卷形成中测验题目的设计原则。


答案:
解析:
(1)正面肯定提问。不要用假设句,更不要用反问句、否定句或双重否定句。(2)问题的内容符合该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所列项目对研究目的具有较好的覆盖面,答案能较全面反映所要研究问题的主要方面,且不交叉,不重叠。(3)问题的数量要适度。所谓适度就是指通过控制时间以保持被调查者对应答问卷的兴趣和认真态度。问题的数量应该适度,以防止因题量太多,而使作答者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敷衍塞责,甚至根本不予作答;或因题量太少,不能得到有关研究的基本事实材料而影响研究结论。一份问卷的作答时间一般以30~40分钟为宜。(4)问题的文字表达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结构上,一个问题只含一个疑问,不应该包含两种以上内容的提问。问题的语言,一般不用假设或推测用语,切忌因繁杂和意义含混不清而引起误解或无从回答。用语应明确具体,避免冷僻或专业性太强的术语。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晦涩的词汇以及方言等。对于理解可能有歧义的词语,使用时应加以注释说明。总之,每题只能包括一个清晰而明确的问题,切忌一题多问和模糊不清。(5)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调查表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要解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关于被试的基本资料,应放在问卷的前面部分,能引起兴趣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在前,而容易引起紧张的、牵涉个人问题的或复杂的问题在后,同时按内容或性质,把同类方式回答的问题编排在一起,使同一内容或内容相近的一组问题相对集中且有内在逻辑联系。封闭式问卷中,划分水平程度的答案,或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要随机排列,以免产生定势而不认真作答。(6)客观严谨。提问时不应该用倾向性或引导性的口气,避免询问有关社会禁忌和个人隐私问题,也不宜问敏感或刺激性的问题。(7)明确问题范围。指要弄清楚是用于小范围的典型调查还是大范围的统计调查;究竟是了解人们思想态度的意向性问题,还是主要了解过程方面的事实材料性问题。(8)应避免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负面影响。社会科学类的调查问卷,常常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格外谨慎。首先,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性,避免诱导性用语或带有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用语在问卷中出现。还要避免与社会规范有关或有情绪色彩的用语在问卷中出现。也要避免与社会规范有关或有情绪性压力的问题。其次,问题不要涉及太过敏感的个人隐私而使填答者不愿直接回答。措辞要有礼貌。

第5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3)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哪些发展


答案:
解析:
(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科学性、安全性、简约性、环保性、经济性、创新性。 (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
①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对实验待用原料进行选择;
②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对实验待用或待测物质的结构和组成进行分析;
③推测可能的实验过程或实验方案;
④通过讨论、比较或实验验证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⑤设计实验步骤,对实验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之处进行分析;
⑥根据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
⑦对⑤中可能出现的其他错误和意外问题以讨论形式列出。
(3)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的发展:
①认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②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③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⑤强化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第6题:

某研究探究了不同认知策略(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大学生在不同文字背景下(无背景、图片背景)的文字材料记忆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每个被试只参加一种文字背景的实验:结果表明:场依存型的被试在无背景情况下的记忆量显著高于在图片背景下的记忆量,场独立型的被试在有图片背景情况下的记忆量显著高于无背景情况下的记忆量:根据以上的实验设计,该实验设计属于( )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
D.ABBA设计

答案:B
解析:
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的特点是,每名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②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③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材料二某教师用青霉素药品小瓶和注射器设计了制备二氧化硫气体的实验装置(见示意图2),用注射器将稀硫酸注入盛有亚硫酸钠固体的小瓶,片刻即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问题:
(1)请各举一例说明化学实验的四个教学功能。(10分)
(2)材料二的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点?(3分)


答案:
解析:
(1)①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首先,化学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化学教学知识,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化学实验还能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知识。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②化学实验的动机功能。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
如:在“氨气”的教学中。通过喷泉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③化学实验的方法功能。学生通过亲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实验记录的方法、对实验数据和事实的处理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假说的方法、模型的方法。如:在“溶解度”的教学中.在实验中用到了“测定”“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记录”“表格化处理”的方法。
④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发展实验能力。反过来化学实验又是学生学习化学和顺利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
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实验的形式,探究金属钠和水反应的产物。通过这个探究实验来学习金属钠的性质。
(2)材料二的实验设计有以下优点:
①实验仪器简单易得,适合学生实验;
②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节约药品,减少污染;
③整个装置处于密闭状态,防止有毒气体外泄,安全性高;
④反应迅速。现象明显。

第8题:

以下心理测验的名称不是按照实验材料的性质分类的是

A.纸笔测验
B.操作测验
C.口头测验
D.速度测验
E.电脑测验

答案:D
解析:

第9题:

高中化学《氨的实验室制法》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湖南省岳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氨的实验室制法
2.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由于氨易溶于水,常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
(2)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互动、课堂提问;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实验室制取氨气实验,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2.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上节课学习了氨及氨的性质,请回顾氨都有哪些性质及其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提问】结合以往学习经验,制取氨气的实验装置一般有几部分构成?
【学生回答】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
【教师提问】氨的实验室制法的发生装置是怎样的,可以采用哪种收集装置?
【学生回答】可以采用固固加热装置,由于氨气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的方法收集氨气。
【教师提问】氨气是酸性还是碱性气体?收集到的氨气如何验证?
【学生回答】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表示是氨气。
【多媒体展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简易装置。
【学生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答疑与纠错
【教师提问】在做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1)组装后要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2)固体药品要混合均匀,平铺试管底部;(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4)导出氨气的导管要短,收集氨气的导管要长,伸入试管底部;(5)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防止水蒸气进入收集氨气的试管中;(6)加热时先预热再使用外焰加热。
【教师提问】现收集的氨气,是否是纯净的,如有杂质,会是哪种物质,如何除杂。
【学生回答】可能有杂质水蒸气,由于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以用碱石灰来除杂。
【教师提问】可以在哪个位置加上净化装置。
【学生回答】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中间加一个净化装置。
(三)拓展提升
【教师继续提问】氨气收集满了,可以将多余的氨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可以在收集装置后添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用水来吸收;又因为氨气是碱性气体,所以可以还用酸性溶液来吸收。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氨的实验室制法有关内容,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布置作业】课下思考,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答辩题目解析】
1.实验室制取氨气实验,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1)组装后要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2)固体药品要混合均匀,平铺试管底部;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导出氨气的导管要短,收集氨气的导管要长并且要伸入试管底部;
(5)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防止水蒸气进入收集氨气的试管中;
(6)加热时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2.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参考答案】
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一会儿,若导管口有连续的气泡冒出时,则气密性好。

第10题:

材料
科学课上,张老师指着实验仪器说:“每个杯子底部都有一团纸,谁能将杯子放入水中而纸不湿呢?
学生马上投入到实验中,他们要么将水槽中的水倒出一些,要么给杯子加上个盖,要么在杯中塞些异物。
学生给予肯定后,张老师故弄玄虚的说:“不添加辅助材料,把杯子倒着放入水中纸也不会湿,你们信吗?”同学们个个惊得睁大了眼睛。
学生疑惑道:“倒着放还能不湿?
张老师:“能“
学生又动了起来,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了…大家再次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张老师,张老师回以肯定、鼓励的目光。
突然,一个男生喊了起来:“老师,我成功了!没湿!纸真的没湿!”
“老师,我也成功了!”
“我也成功了!”……
趁着大家那股高兴劲儿,张老师话锋一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当然有了,为什么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都被水没了,面纸却不湿?”有学生急迫地问。
张老师启发道:大家想一想,你们最初的实验,纸为什么湿了,后来又为什么没湿呢?再动手试一试,仔细观察。
同学们歪着身,瞪大眼,聚精会神的反复实验着: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纸不湿;倾斜着将杯子放入水中纸变湿;先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在将杯子倾斜时有气泡产生,纸变湿。……
同学们跳跃起来:“原因找到了,有气泡说明杯中有空气,有空气占据着空间,纸才不湿。
张老师后来在课本中写道: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的思考质疑,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答案:
解析:
张老师贯彻了新课改下教师观的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材料中,张老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而且对学生的行为予以肯定和鼓励,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材料中,张老师上课让学生利用实验仪器,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增加课程内容活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要不断反思。材料中,张老师在备课中反思前面的教学,并进行总结,有利于张老师不断进步。
(4)教师在对待教学上要帮助、引导学生。材料中,张老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进步。
(5)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材料中,张老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促进自身的成长,促进学生的进步。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