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欲向乙强行索取财物,一日以麻醉方法将乙掳至郊外,待乙醒来后勒令

题目

甲欲向乙强行索取财物,一日以麻醉方法将乙掳至郊外,待乙醒来后勒令其交付8万元现金,否则将杀死乙。甲的行为构成()

  • A、抢劫罪
  • B、绑架罪
  • C、绑架勒索罪
  • D、敲诈勒索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抢劫罪的是( )。 A.甲在路上放了很多铁钉,乙骑自行车路过,车胎被扎破,甲趁乙下车查看时,迅速、将乙车筐里的包拿走 B.甲伙同乙在夜间闯入丙家中,用猎枪胁迫丙拿出现金和银行卡 C.甲见乙手上拿着手机,上前将乙的手一碰,乙的手机掉在地上,甲迅速拿起手机逃走 D.甲对乙怀恨在心,趁天黑时将乙打昏后逃跑,后来甲返回发现乙还未醒来,又将乙的手表拿走


正确答案:B
本题的关键是“非法占有为目的”“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和“强行劫取财物”。A、C两项不符合“强行劫取”行为。D项中甲将乙打晕时不是以非法占有乙的财物为目的,返回拿走乙的财物时没有“强行劫取”。故选B。

第2题:

定义:

①抢劫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②敲诈勒索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③寻衅滋事罪:是指寻衅滋事,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典型例证:

(1)甲威逼乙,如乙不给甲l万元,甲就在网上散播乙包二奶的事实

(2)甲拿匕首抵在乙的脖子上,威逼乙,如乙不给甲1万元,甲就杀了乙

(3)甲听说乙败坏其名誉,于是找到乙家,将乙打成重伤

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正确答案:C
78.C[解析]典型例证(1)是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财物,属于敲诈勒索罪;(2)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的方法,当场强行劫取财物,属于抢劫罪;(3)没有破坏公共秩序,而应定为故意伤害罪。故选C。

第3题:

于某欲向徐某强行索取财物,一日,于某以麻醉方法将徐某掳至郊外,强令徐某当场交出身上的全部现金,否则将杀死徐某。于某的行为构成()

A.抢劫罪

B.绑架罪

C.敲诈勒索罪

D.抢夺罪


参考答案:A

第4题:

下列哪些选项中的甲属于犯罪未遂?( )(2014年)

A.甲让行贿人乙以乙的名义办理银行卡,存入50万元,乙将银行卡及密码交给甲。甲用该卡时,忘记密码,不好意思再问乙。后乙得知甲被免职,将该卡挂失取回50万元
B.甲、乙共谋傍晚杀丙,甲向乙讲解了杀害丙的具体方法。傍晚乙如约到达现场,但甲却未去。乙按照甲的方法杀死丙
C.乙欲盗窃汽车,让甲将用于盗窃汽车的钥匙放在乙的信箱。甲同意,但错将钥匙放入丙的信箱,后乙用其他方法将车盗走
D.甲、乙共同杀害丙,以为丙已死,甲随即离开现场。一个小时后,乙在清理现场时发现丙未死,持刀杀死丙

答案:C,D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未遂。 A项,行贿人乙将银行卡交给国家工作人员甲的时候,甲就已经收受了“贿赂”。受贿罪的既遂标准是“收受财物”而不是消费财物,所以甲成立受贿罪既遂。故A项错误,不当选。
B项,共同犯罪中,共犯人的犯罪形态保持一致,一人既遂,全体既遂。甲、乙共谋杀人,即使甲未去犯罪现场,但因乙按照甲教授的方法杀丙既遂,则甲也对该既遂结果承担刑事责任。故B项错误,不当选。
C项,帮助犯的既遂需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帮助实行犯制造了既遂结果;第二,帮助行为与既遂结果的发生具有因果关系,即既遂结果的发生离不开帮助犯的作用。由于甲将钥匙放错了位置,乙用其他方法将车盗走,也就是说甲的帮助行为与乙的既遂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甲构成帮助犯的未遂。故C项正确,当选。
D项,如何判断犯罪是处于暂时性停顿还是处于终局性停止,只有是终局性停止,才构成犯罪形态,判断标准为:一是看行为人主观犯意是否完全消除;二是看行为人客观犯罪行为是否彻底结束。甲、乙共同杀害丙,以为丙已死,甲随即离开现场,此时甲的主观犯意已经消除,并且其犯罪行为已彻底结束,丙未死是由于甲意志以外的原因,成立犯罪未遂。故D项正确,当选。

第5题: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以下不符合抢劫罪的是( )。

A.甲持枪威逼乙,要求乙立即交出身上所有财物,结果乙身无分文,甲随即离去

B.甲摁住乙的脖子说,借一百块钱用用,随即取走乙钱包中的一百元,然后离去

C.甲将乙用石头打昏,拿走乙身上的手表,随即离去

D.甲用匕首抵住乙的咽喉,今天下午交给我一万元,我就在这等你,否则杀你全家。随即离去


正确答案:D
 D项中,甲虽然实施了暴力威胁行为,但要求乙下午交付财物,已经不属于当场劫取财物,因此不属于题于中定义的抢劫罪。

第6题:

一日,甲翻窗进入乙家欲窃取贵重财物,但进入屋内后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的财物,正欲返回,突然瞅见了正在卧室熟睡的乙不足1个月的儿子,于是将乙的儿子抱走。第二天,甲以交换儿子为条件,打电话给乙让其筹集10万元赎回其子。甲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绑架罪

D.盗窃罪(未遂)与绑架罪


正确答案:C

第7题:

抢劫罪:是指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抢劫罪的是( )。

A.甲在路上放了很多铁钉,乙骑自行车路过,车胎被扎破,甲趁乙下车查看时,迅速将乙车筐里的包拿走

B.甲伙同乙在夜间闯入丙家中,用猎枪胁迫丙拿出现金和银行卡

C.甲见乙手上拿着手机,上前将乙的手一碰,乙的手机掉在地上,甲迅速拿起手机逃走

D.甲对乙怀恨在心,趁天黑时将乙打昏后逃跑,后来甲返回发现乙还未醒来,又将乙的手表拿走


正确答案:B
抢劫罪的定义要点是“强行”。A、C、D三项中甲均没有强迫被害者,不符合定义要点,排除。B项甲乙二人在胁迫丙的情况下,占有丙的现金和银行卡,符合定义要点。故答案选B。

第8题:

甲趁乙不备,公然夺取乙的财物。乙发现后,追上甲,欲夺回自己的财物。甲用匕首将乙刺成重伤,然后持赃物逃窜。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伤害罪

B.构成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

C.构成抢夺罪

D.构成抢劫罪


参考答案:D

第9题: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抢劫罪的是:

A.甲在路上放了很多铁钉,乙骑自行车路过,车胎被扎破,甲趁乙下车查看时,迅速将乙车筐里的包拿走

B.甲伙同乙在夜间闯入丙家中,用猎枪胁迫丙拿出现金和银行卡

C.甲见乙手上拿着手机,上前将乙的手一碰,乙的手机掉在地上,甲迅速拿起手机逃走

D.甲对乙怀恨在心,趁天黑时将乙打昏后逃跑,后来甲返回发现乙还未醒来,又将乙的手表拿走


正确答案:B
本题的关键是“非法占有为目的”“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和“强行劫取财物”。A、C项不符合“强行劫取”行为。D项中甲将乙打晕时不是以非法占有乙的财物为目的,返回拿走乙的财物时没有“强行劫取”。

第10题:

下列选项中的甲,成立犯罪中止的有:

A、甲侵入某仓库后发现财物过多,打算回去开车来窃取。但半路上遇到警察而被抓获
B、妻子甲为了杀害丈夫乙,在乙睡觉时将煤气阀门打开,然后到邻居家。20分钟后,甲估计乙已经死亡,于是回到家。发现乙躺在床上表情痛苦,顿生悔意,将乙送往医院抢救脱险
C、乙托甲购买胃药,甲却将毒药交于乙。后,甲产生悔意,第二天到乙家欲取回该药,而乙谎称已经服完,甲便回家。几天后,乙服用该药死亡
D、甲开枪向乙射击,乙受惊吓而昏厥。甲误以为乙中弹倒地,顿生悔意,将乙送往医院急救,乙最终平安无事

答案:B,D
解析:
A项中的甲并未打算彻底放弃犯罪,而只是暂时中断,不成立中止,而是未遂。
B项中的甲基于悔意实施了抢救行为,有效地避免的损害后果,成立犯罪的中止。
C项中的甲虽然实施了一定的避免结果出现的努力,但最终结果仍然出现,不符合中止“有效性”的条件。
D项中的甲基于悔意实施了抢救行为,而且结果最终没有发生,虽然结果未发生与甲的抢救行为没有因果关系(甲不救乙,乙也死不了),也不影响甲成立中止。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甲开枪打中了乙,导致乙受伤,甲积极抢救,最终乙没有死,甲可以成立中止。那么当甲未导致乙受伤的前提下,积极抢救更应该成立中止。(“举重以明轻”)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