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阅读《花木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伙伴在遇到花木兰女装出现时言行神态如何?生:“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师:找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陆续叫的几个同学都没把伙伴那吃惊的神态表演出来)生:老师给我们表演一下吧!教师课前并无这个准备,一时显得比较尴尬,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接着便进入角色,用吃惊的神态表演:“啊,你是女人……”表演完后,学生给予了老师热烈的掌声。对上述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教师精心备好的一节课,结果却因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一团糟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B、教师富有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能够应对偶然事件,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C、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这节课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D、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检验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各方面能力
查看答案
问题: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与屈原的《离骚》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B、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继魏晋之后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南朝诗歌以民歌为代表,其风格缠绵婉转,细腻含蓄,如《敕勒歌》《西洲曲》等C、“机锋所向,龙在山林,虽云长篙,颇同短制”鲁迅先生的这几句话,高度精确的概括了吴敬梓《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D、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羊脂球》《套中人》《麦琪的礼物》分别是他们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问题: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下列试题。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师:第一个谁来?生:鸡冠花。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是指头冠。师:这是谁的头冠呢?生:花的头冠。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生:皇冠。生:王冠。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生齐读)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生:率领。师: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板书:率)生:读“率”。效率的“率”。师:很好,接下来的两个词语,谁会读?生:场地,几场。师: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生齐读)师: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师: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师:真美呀!还有吗?生:景色宜人。师: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师: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师:(板书: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谁知道?生: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师:(板书:迷人)你是这么理解的,真好!那“迷人”又是什么意思?生:使人沉醉在美景当中。师:美丽的景色才能让人感到迷人。那在课文里面,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把你觉得描绘“独特”“迷人”美景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师:刚才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么一句话。(屏幕映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么长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师:句子读得真流畅啊!咱们结合这一自然段里前面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生读)师:乡下人家的这些美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生:用搭瓜架来装饰的。师:瓜架是什么颜色?生:绿色。师:上面还结着——生:不同的瓜,有不同的颜色。师:还有什么东西?生:乡下人家是用植物编成的瓜架来装饰房屋的,上面还有青的红的瓜,还有它们的绿叶和藤。师:这些颜色搭配起来——生:十分漂亮!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我请第二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好吗?(生读)师:乡下是用瓜、藤、叶来装饰的.它和城里的装饰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生:在城里,人们都是住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或者旗杆的房子里,显示自己富有。而农村却是用瓜架来装饰家门前的。师:真不错!作者是这么对比着写的,他就是这么对比着说的。真棒!来,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师:很好。看了这样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屏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师:你还觉得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师:这也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找到这句了吗?(屏幕映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八年级的孩子了,徐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如果能读出自已的疑问来就非同一般了!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有什么疑问?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好花呢?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生: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出浓浓的亲情。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他们乡下人在一起是非常——生:和谐,快乐,开心。师:你真会读书啊!还看出了什么?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师:这真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生:文中指的是十分普通。师:很普通,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真好。还有不同的理解吗?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师: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显得朴素。那华丽又指什么呢?生: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独特的风景。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咱班的同学,这“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映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你知道吗?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凤仙花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生:秋天。师:在秋天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叫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 以上是某语文教师有关《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认真阅读从中任选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并说说这篇教学实录对你有什么教学启示。
问题:《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一道课后练习题:“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A、启发学生知道作者的写作风格B、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写法C、意在引导学生对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D、引导学生总结理论知识
问题:教师在讲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时,让同学们说出其他的描写春天的诗句,以下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问题: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生:是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 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
问题:某版教科书《再塑生命》课文有一段介绍,介绍了文章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段注释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选文系统
问题: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问题:下面是一位教师讲授《在山的那边》时的课堂导人环节设计: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其实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就需要运用较为生动的导入方式。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便给学生放了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欣赏完歌曲我便由歌曲引出梦想,向学生发问,你们现在的梦想是什么?然后我们再由个人自己的梦想导入到课文文本内容,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经历的挫折与困难,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的坚持,关于以上材料,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A、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看似乎与课文没有半点联系,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B、乐曲播放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C、播放歌曲和课堂内容无关,影响了课堂的连贯性D、教师的导入是成功可行的。
问题:教师讲解李贺《雁门太守行》时,列举边塞诗例子,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B、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法修辞知识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对语法修辞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A、修辞教学中的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B、占用大量课时讲解口语交际的方法,让学生掌握C、通过指导与点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D、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问题: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问题: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动词使动用法”的用法,下列不合适的是()。A、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曹刿论战》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问题: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D、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
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试题。《湖心亭看雪》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明)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后练习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单元导语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诱人,共同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技术境界。学生情况:八年级,48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以”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B、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遂许先帝以驱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问题: 《雷电颂》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价恰当的是()。A、目标设计缺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明确设定B、作者郭沫若是学生熟悉的大作家,无需再作介绍C、自主合作探究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利于攻克难点D、设计不符合初中学情,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问题: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 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 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 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 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请大家畅所欲言。 参与者:…… 参与者:…… 参与者:…… 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 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问题: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A、鲁迅笔下的子君B、丁玲笔下的莎菲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D、巴金笔下的瑞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