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书法与音乐一样寓杂多于统一,讲究对称与呼应、节奏与韵律,因此中国书法也被称为无声之音。

题目

因为中国书法与音乐一样寓杂多于统一,讲究对称与呼应、节奏与韵律,因此中国书法也被称为无声之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它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构象美。中国绘画也是写字,与各时代用笔相通。绘画在汉代以前已有,而书法则可上溯商周。以下哪项,从上述题干中推出最为恰当?

A.书法在中国古代与音乐、舞蹈没有什么区别。

B.书法在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C.在中国古代,会书法的人一定也能绘画。

D.书法在中国古代比其他艺术形式更重要。


正确答案:B
解析:“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它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构象美。”说明书法在美感上与音乐、舞蹈有相通之处,但不是相同的,所以A项表述不妥;C项、D项的表述不能从题干中得到。B项刚好是题干所表达的意思。

第2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美术形式法则的是( )。


A.变化与统一
B.对称与均衡
C.节奏与韵律
D.材质与肌理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作品论中的形式美法则。美术作品形式传达出的美。它不仅包含在艺术美之中,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形式美基本法则: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平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反复与连续、统觉与错觉。A、B、C三项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材质与肌理,是美术语言的最低层次与美术的种类相关的物质材料。材质:指用以造型的材料,如不同的纸、木、金属、玻璃等,体现为物体表面的触觉性质(如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肌理:指材料的质地或纹理所形成的审美效果。故不属于形式美法则,为正确选项。

第3题:

形式美的基本组合规律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请谈谈书法与音乐的关系。


正确答案: 音乐属于一维性的听觉艺术,它具备时间流动的特点,但却与视觉艺术的书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个最明显之点,二者都是抽象艺术,它们都不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物体形态。音乐的构成主要是声,它包含有“音”与“形”两个层次。“音”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包括音的高度、时度、强度、色彩等因素。“形”为连接音的结构形式,如变奏曲式、二部曲式、奏鸣曲式等,只有通过这一表层才可能进入到音乐的体验。而书法,以线条为基本构成形式,单独结构为“字”,以“字”组成整篇作品,其构成形式为“章法”。一个通过音响,一个通过线条,将人们的精神世界引进到一个奇妙、美好的世界中来。二者都是高扬主体精神的艺术,是世界物质文明的间接折光,是主体精神世界的直接折光。
书法与音乐,都以强烈的节奏感作为运动的内部形式,在一种更广漠、朦胧的境界中与主体产生共鸣。二者都是在时间的运行中流动着美,或高亢激越,或浅吟低唱。我们在苏东坡的行草书《醉翁亭记》中所领略的跌宕雄伟气势,似乎能在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中得到共鸣;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又很容易使人想到文征明的小楷“归去来辞”;观黄庭坚纵横欹侧的草书如听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吴昌硕的金文又仿佛使我们回到了青铜时代,在倾听战鼓和着编钟奏出了黄钟大吕之声。这种通感,即成为书法艺术家字外功之重要内容。所以,艺术批评家们常常把书法比做无声的音乐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第5题:

书法与中国戏曲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书法与中国戏曲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近似之处,最突出的是,二者都是在空白的帷幕上进行艺术上的追求和探索。中国戏曲,不需要布景,完全通过演员的念唱做打,表现出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一支马鞭,演员在台上转两圈,似乎已奔驰数千里,灯火通明的舞台,通过演员的虚拟动作,使《三岔口》的观众如入黑暗之室。书法,没有复杂的背景(连简单的也没有),那单纯的黑的线条才得以有纵横挥扫的广阔天地:狂放的草书如驰马在高山、平川;蕴润的楷书如入沉静之室;高古的隶书如临古代战场;神秘的金文使人沉醉于青铜时代的血与火之间。一个舞台,一张白纸,是演员与书家借以运筹帷幄、导演雄壮之剧的战场。天上地下、历史当代、喜怒哀乐、雄强悲壮,都可以一泻千里,尽情抒发。
二者的另一共同点是程式化。古典戏曲的许多动作,如甩发、投袖、台步、对打等,都有一定规则。程式,既有限制主体的一面,也有更充分地发挥其艺术特色优势的一面,任何艺术都必须在严格的限制中得到突破、发展。书法的运笔、结字,都是程式,唯其有程式的规范,才使得善于运用程式的书家能自由地挥洒。否则,书艺无根,挥笔成字,聚墨成形,就如同连台步还不会走的戏曲演员,想进一步创造是根本不可能的。著名的书法家很少有不懂戏曲者,中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亦几乎无不在书法上下过苦功,由此可见,二者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第6题:

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体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它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想象美,中国绘画也是写字,与各时代用笔相通,汉代以前绘画已不可见,而书法则可上溯商周。
可见:
A.书法在中国古代与音乐、舞蹈没有什么区别
B.书法在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C.在中国古代,会书法的人一定也能绘画
D.书法在中国古代比其他艺术形式更重要


答案:B
解析:
文段主要从书法艺术的意境、想象美及传承年代等方面阐述了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与此相符的为B项。其他三项均无法从文中推出。故本题答案选B。

第7题:

形式美的法则除了统一与变化外,还有()。

  • A、形式与内容
  • B、对称与均衡
  • C、对比与调和
  • D、节奏与韵律

正确答案:B,C,D

第8题:

园林布局强调宾主分明,既突出主景,又有配景的烘托与呼应,反映了中国园林受中国( )艺术形式的影响很大。

A:绘画

B:书法

C:建筑

D:文学


参考答案:A

第9题:

书法艺术中的“节奏”和“韵律”是怎么产生的,怎样理解和把握?


正确答案: “节奏”指强弱、缓急或长短等现象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常用于音乐之中。事实上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有了它,便悦耳动听;失去它便成为单调或乱嘈嘈的燥音。大自然有了它,一年四季春花秋实,一旦失去协调,人们便会生病,庄稼就会遭殃……“节奏”之于书法,如长短、轻重、缓急等等,在点画、结体、章法中无处不在。先说点画,每一点画的起笔、运笔、收笔、提按,行笔的快慢都有一定的节奏。譬如运锋起笔蹲驻蓄势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又略减慢,但比起笔要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最后一笔例外),就是如此快慢、轻重有节奏的反复,直至一字、一行、一幅的完成。由多笔构成的字虽然是每一点画动作节奏都是有规律的重复,但除了每一点画自身的粗细、快慢之变化外,点画与点画之间还有着相对不同的变化,如点、横、竖相对之迟,撇、捺、钩相对之疾,以及撇细捺粗等等。至于长短的变化更是不言而喻的事了。一字如此,字字如此的反复重复着。
笔画节奏感直接影响着结字的布白。笔顺的承接有了节奏感,笔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端正的楷书可以避免呆滞,流畅的草书可以避浮滑。从整行整幅来看,节奏的作用就要更加显明了,因此,也就更加重要。行草书尤其如此。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下列几种:断与连。行草书中的断与连,表现在一字的点画之间和字与字之间。由于草书笔画的相连往往以圆转的波浪线出现,这就使长短、缓急的节奏感给人强烈的印象和美的享受。王铎所书《禅寺波光》四字从整体看,前三字相连形成一个长而流动感较强的拍节,而第四字形成一个静而短的拍节。然而前字连中有断,后一字断中有连,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变化。粗与细。粗者重,细者轻。所以粗与细的变化,实际上也是轻与重的变化。吴镇所书《心经》就是很好的例子。墨色的浓淡枯润,也可以出现同样的效果,陆居仁《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就是一例。疏密、大小。这也是草书中最常运用的,怀素的《苦笋帖》,上段纵放而稀朗,下段聚集而稠密,节拍由长而短,收结十分自然。空白。实际上也是个疏密问题,不过这里主要是指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在连绵不断的草书中,有的在一段一段之间适当留出空白的间歇,好像唱歌时的短暂停顿。傅山的《读传灯诗轴》,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没有显著的区别,并且连绵不断,很容易失于单调。但它适当利用了小小的空白间隔,使三五字成段,从而加强了节奏感。变体。在杨维祯的《行书诗册》中,行草相间。由于字体的变化,形成方折与流转的缓急变化,节奏感十分清晰。
书法中的节奏形式远不止这些。应该指出,以上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分别加以罗列,实际上,往往是综合加以运用的。
“韵”本指和谐的声音。用于书法中以指和谐而统一的用笔、笔意和节奏等。至于采取什么样的用笔、笔意和节奏,要由作者的情感和表达的意境来规定,从而通篇最终形成一种特定的气派、风度和格调,这也就是书法中所说的“韵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惠风和畅、茂林修竹的环境中,文人集会的兴怀之作,节奏和平,韵味婉丽潇洒。颜真卿的《祭侄稿》,节奏由缓而急,直到最后不能自己,满腔义愤,尽倾于毫端纸上。“字为心画”,不同的节奏,形成了不同的韵律,从而表达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情。

第10题:

平面设计的构成法则包括()

  • A、变化与统一
  • B、对称与均衡
  • C、对比与调和
  • D、节奏与韵律

正确答案: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