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题目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艺术作品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这一观点。


正确答案:

(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含于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6分)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意境及形式所凸显出的理性内涵。(6分)

    (3)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与理性有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8分)

    (4)例证适宜,分析准确,论证严谨,表达流畅,酌情给0~5分。

第2题:

请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谈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色,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展开分析。


正确答案: 周作人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化人类学、性心理学、神话学、童话学、民俗学等,形成了以认识人自己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是周作人的著作的基本出发点。五四时期,周作人在文章中倡导"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推波助澜形成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儿童的发现"、"妇女的发现"。这仍然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顺延和扩展。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基点也在此。中国现代散文,"闲话风"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鲁迅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一书中,专门介绍英国的随笔:"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周作人在他的《雨天的书》的序言里也描述了相近的写作设想:"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碳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这两段话在五四时期非常有名,周作人是"闲话风"散文的重要的开创者和主要作者。五四时期,是周作人首先在理论上倡导"美文"(即叙事抒情的散文),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现代"美文"树立典范。他的散文取材着眼于"俗世"的日常生活的情趣,自然率性;他的散文的文字则拙朴其貌,灵慧其心,形成平和冲淡的散文境界。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多姿多采,大体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浮躁凌厉,如《碰伤》;一是冲淡平和,但蕴涵深意,如《水里的东西》。

第3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聊斋志异》中的作品,从形式体制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比之唐人传奇,想像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其二,可以称为志怪短书。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作者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神鬼妖异确实存在,而是含蕴着隽永的思想内涵,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捉狐》一篇,描写一个黄毛碧嘴的狐怪如何偷偷地附在人的身上,在人捉住它的时候又如何狡猾地逃跑,显得十分怪异。但作品的主旨实际并不在狐怪本身,而是借狐怪以写人,表现的重点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勇敢、沉着和机敏的精神品格。《骂鸭》写一个人偷了邻居的鸭子,吃了以后满身长出鸭毛,痛痒难耐,只有等丢失鸭子的人骂他时鸭毛才会脱掉,可偏偏丢鸭子的人十分大度,丢了东西从不骂人。在奇异荒诞的情节中,传达出隽永的讽世意味。其三,是纪实性的散文小品。内容或写人,或记事,或描绘一个场面,或摄取某种生活情景,多为记述作者的亲见亲闻,近似绘画中的素描或速写。这类作品,一般篇幅短小,而内容大多写实,不涉怪异。如《偷桃》写民间杂技,《山市》写山中奇景,《地震》写自然灾异,《农妇》记人物异行等。适应于题材内容和形式体制的不同,《聊斋志异》各篇的篇幅,也是有长有短,参差不齐的。长的如《婴宁》、《莲香》、《胭脂》、《王桂庵》等一些典型的短篇小说,往往有四五千字的规模;而一些志怪短书,却只有百十来字,最短的如《赤字》,仅有25字。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包括所谓笔记小说在内的各种形式体制,可以说都能在《聊斋志异》中找到。单从形式体制的丰富多彩看,《聊斋志异》也无愧于称为集大成的作品。清代的纪昀曾批评《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实际上《聊斋志异》不止是“兼二体”,而是兼众体,但这并不是《聊斋志异》的缺点,而是它在艺术形式上带总结性和创造性的一个特色。清代的冯镇峦对纪的的看法就委婉地提出了批评:“一书兼二体,弊实有之,然非此精神不出,所以通人爱之,俗人亦爱之,竟传矣。虽有乖体例可也。”并指出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虽“无二者之病”,但比之《聊斋志异》却是“生趣不逮矣”(《读聊斋杂说》)
(二)大胆奇异的艺术想像奇幻,是《聊斋志异》在艺术描写上的一个突出特色。其艺术想像之丰富、大胆、奇异,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都是不多见的。人物形象多为花妖狐魅、神鬼仙人,他们一般都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的环境或为仙界,或为冥府,或为龙宫,或为梦境,神奇怪异,五光十色。他们变幻莫测,行踪不定,常常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飘忽而来,又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飘忽而去。人物活动所产生的种种景象,也是奇幻无比,令人目眩神迷。例如《崂山道士》中写道士剪纸如镜,贴在墙上,竟变成了“光鉴毫芒”的月亮,而且有嫦娥从里面出来,跳舞唱歌。《翩翩》中的翩翩用芭蕉叶做成的衣服,竟然像绿色锦缎一样细腻柔滑;采白云做成的衣服,竟然无比的松软温暖。《巩仙》中,巩仙的袖子简直就是一个神仙世界,世外桃源。从里面可以招出一群群仙女;而秀才人袖,见“中大如屋”,而且“光明洞彻,宽若厅堂,几案床榻,无物不有”。秀才可以在袖中与心爱的女子惠哥幽欢而得子,致使秀才有“袖里乾坤真个大”的感叹。《陆判》中写性格豪放的朱尔旦,同阴间的陆判官交朋友,人神之间建立起真挚的情谊。朱生原来资质鲁钝,文章写得不好,陆判就帮助他,为他“破腔出肠胃,条条整理”,换得一颗“慧心”,从此“文思大进,过眼不忘”。朱生的妻子本来长得不漂亮,陆判又找了一个美人头来替她换上,使丑妇立即变成了“长眉掩鬓”的“画中人”。《葛巾》中写牡丹花精葛巾和玉版姊妹与常大用兄弟二人结合,各生一子,后花精的身份暴露,姊妹二人掷儿而去。两儿堕地以后就不见了,不久却长出牡丹二株,“一紫一白,朵大如盘”,十分奇幻。以上这些,都还只是一些场面或细节的奇异想像,是服务于整篇小说的艺术构思和主题思想的表现的,其本身还很难体现出独特的思想意义。而有的则整篇就是一种想像的世界,例如《罗刹海市》。小说描写了一个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罗刹国。整个社会不重文章,只重外貌,而看外貌又是美丑完全颠倒的。男主人公马骏长得很英俊,可罗刹国的人却以为他是一个怪物,见到他便马上跑掉。相反,长得最丑的人他们却认为最美,可以做大官,有很高的地位。当权的统治者都是一些眼不明、耳不聪的糊涂虫。像马骏那样正常的人,只有变成带着假面具的骗子,才能在这里享受到荣华富贵。这显然是一篇充满奇思异想的愤世之作,骂世之作。“花面逢迎,世情如鬼”,文中的这八个字,正是蒲松龄所要揭露和抨击的目的,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最精当的概括。显而易见,奇幻本身并不是作家艺术创造的目的。蒲松龄以大胆的艺术想像创造出一个奇幻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艺术自由,更加充分地表现他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表现他的爱与恨,表现他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表现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因此,以虚写实,幻中见真,才是《聊斋志异》所创造的奇幻世界的本质特征。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出来的却是非常现实的社会内容。《梦狼》和《续黄粱》中的梦境,《席方平》和《考弊司》中的阴界,《晚霞》中的龙宫,《罗刹海市》中的异域等,无一不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象征或影射。那些作为正义力量化身的神,如《席方平》中的二郎神,《公孙夏》中的关帝,《梦狼》中的神人等,他们对贪官污吏的惩罚,都体现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愿望要求和作者的理想。至于那些花妖狐魅的形象,虽然具有超人的特点,却又处处透出浓厚的人间气息和人情味。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的种种感情,实际上都是属于人间社会的,因此我们不但能够理解,而且感到亲切。同时,《聊斋志异》中的幻想,也并不是作者不受生活的约束,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而是处处都观照或体现出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作者的艺术想像,有时看起来匪夷所思,实际上都有或显或隐却又十分深厚的生活基础。例如,《绿衣女》中的绿衣女是个绿蜂精,就写她“绿衣长裙”,“腰细殆不盈掬”;《花姑子》中的花姑子是个璋子精的女儿,就写她“气息肌肤,无处不香”;《葛巾》中的葛巾是个牡丹花精,就写她“纤腰盈掬,吹气如兰”,等等。奇幻的环境、景物、气氛,也大都可以找到现实生活的依据:《莲花公主》中写窦生进人的那个“桂府”,原来是个蜂精的世界。他所看到的是“叠阁重楼,万椽相接”,“万户千门,迥非人世”——这是蜂房,同时又是人间楼阁;他所听到的是轻柔悦耳的歌声,“征鼓不鸣,声音幽细”—这是蜂叫,同时又是人间音乐。总之,《聊斋志异》中的想像是幻和真的融合,处处奇幻,又处处于虚中见实,幻中显真。因此,它不是把我们引向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是引导我们去俯视满目疮痍的人世。憎恶这人世,同时又充满希望地要改善这人世。
(三)曲折奇峭引人人胜的情节艺术《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以“文思幽折”(但明伦语)为人所称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聊斋志异》中没有一篇传世名篇是平铺直叙的。《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以曲折奇峭为突出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三妙:出人意表之妙,层出不穷之妙,合情合理之妙。情节的发展,总是波澜层叠,悬念丛生,紧紧地吸引住读者,让你非读下去不可,让你不断地去猜想情节将如何发展,如何结局;却又总是出人意料,让你费思索、猜不透。而在读完全篇之后,掩卷细想,又感到处处合情合理,在人意中。蒲松龄精心地组织故事情节,并不是单纯为了吸引读者,或者炫弄技巧,为曲折而曲折,而是为了充分地展示社会矛盾,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例如名篇《促织》,基本情节是成名捉促织和斗促织。这种在农村中常见的景象,本来平淡无奇;但由于其背景是“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官府逼迫他限期交纳,因此一只促织的得失、生死、优劣、胜败,就同成名一家的生死存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时处处牵动着主人公成名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这样,由平凡小事构成的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就具有了令人惊心动魄的思想力量。《促织》曲折的情节,是为充分地展示主人公成名及其一家的悲惨遭遇服务的,真正吸引读者并令他们激动、感叹的,并非捉促织、斗促织的曲折过程本身,而是与此紧密联系的主人公的大起大落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促织的得失、存亡、优劣、胜败,仅仅是情节的外在形式;形式同内容,也就是捉促织、斗促织和主人公的命运,以及他全家人喜怒哀乐思想感情的变化,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是统一的。全部曲折的情节,是产生于并最后归结到这个故事产生的背景和根源上,即:“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抚军“以金笼进上”,“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这样,一只小虫的故事,构想出紧张曲折的情节,就具有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涵。《促织》的情节,线索比较单纯,但是写来却是重峦叠嶂,婉曲峭折。这是一种类型。另有一种类型是内容比较复杂、头绪比较纷繁的,写来更觉烟波浩荡,神龙见首不见尾。如写判案的《胭脂》和写爱情婚姻的《青梅》即是。以当今小说家的眼光和手段,这两篇小说,若加敷演,都可以铺展为长篇小说的规模。《胭脂》的情节极为曲折、复杂,但写来却井井有条,一丝不乱,安排得巧妙自然,合情合理。这篇小说同一般的公案小说不同,不是在叙写案情时故意闪烁其词,藏头露尾,以制造悬念来吸引读者;而是将案情发生的前后经过,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然后将描写的重点放到判案上。读者虽然早知底里,但读来却并不觉得兴味索然;相反,由于作者引导我们思索的重点是如何合理地去寻求破案的线索,因而感到小说别具一种特殊的吸引人的力量。随着故事的演进,处处启发人思考,教人增长智慧,在曲折的情节中透出思想的力量。《青梅》则又不同。小说展开描写青梅(狐女)和少女王阿喜的爱情婚姻及生活遭遇,人物多,头绪繁,作者经过惨淡经营,情节的构想、组织,离离奇奇,曲曲折折,无限烟波,无限峰峦,从中很好地展现了现实的人情世态,突出地表现了两位主人公(尤其是狐女青梅)过人的眼光、识见,以及善良多情的优美品格。篇末的“异史氏曰”,在评论青梅和王阿喜的曲折奇异的婚姻生活时说:“而离离奇奇,致作合者无限经营,化工亦良苦矣。”冯镇峦在此句下评云:“此即作者自评文字经营独苦处。”另一位聊斋评论家但明伦对此篇的评论则是:“此篇笔笔变幻,语语奥折,字字超脱。”其他如《石清虚》、《青娥》、((葛巾》等,也是无不从曲折奇峭的情节中展现世态人情,透出思想的力量。
(四)诗情浓郁的意境创造虽然中国古典小说有与诗歌结合的艺术传统,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真正能够创造出富于诗的意境的作品是并不很多的。《聊斋志异》中却有不少作品表现出诗情浓郁的意境美。所谓意境,是指在作品中由作家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使得描写对象带有一种抒情的色彩,变得比实际生活更美,更富于诗的情韵,也更富于深邃的思想力量,使读者产生一种超出于笔墨之外的联想和感受,进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在精神上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和陶冶。《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主要表现在作者将他所热爱和歌颂的人和美好的事物加以诗化。特别是对那些幻化为花妖狐魅的女性形象,作者总是赋予她们以诗的特质。例如《红玉》中热情歌颂的那位同情被压迫者、具有侠义心肠、热情助人的狐女红玉,作者就赋予她以一种仙资玉质的诗意美:女袅娜如随风欲飘去,而操作过农家妇;虽严冬自苦,而手腻如脂。自言二十八岁,人视之,常若二十许人。《娇娜》篇表现出作者一种很进步的思想,即男女之间不仅可以有美好真挚的爱情,而且可以有美好真挚的友情。小说在开头介绍男主人公孔生时,说他“为人蕴藉”。所谓“蕴藉”,在这里是指为人的含蓄、宽厚、诚挚、多情。孔生诚挚热情地教授娇娜的哥哥皇甫公子的学业,后来公子一家有难时他又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救助;而娇娜则两次用自己修炼所得的红丸去救治孔生的病难,使他死而复生。小说中不仅男主人公孔生蕴藉,女主人公娇娜也蕴藉,整篇作品泛出一种人物的性格和人与人关系的蕴藉美。但明伦评论此篇说:“蕴藉人而得蕴藉之妻,蕴藉之友,与蕴藉之女友。写以蕴藉之笔,人蕴藉,语蕴藉,事蕴藉,文亦蕴藉。”蕴藉美就是一种诗意美。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表现一种诗意美,是《聊斋志异》意境创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宦娘》中优美的琴声,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意的气氛,以此来烘托出品格优美的鬼女宦娘那风雅不俗的精神世界。《粉蝶》中渲染的爱情之美,不仅与琴曲美妙的音乐融合在一起,而且还带有一种神奇缥缈的仙风仙气。《白秋练》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始终以诗来串合。《婴宁》中那不断点染的女主人公天真爽朗的笑声,以及总是伴随着她而具有象征意义的鲜花,也烘染出女主人公天真无邪、富于诗意的性格美。《聊斋志异》中优美动人的花妖狐魅形象,是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人的艺术升华,是幻想的创造物,与一般小说作品中须眉毕现的纯写实的形象不同,带有某种虚幻性和飘忽性。作者常常不作精雕细刻的外形描写,而着意于描绘人物的内在风神,接近于绘画中的写意。例如《阿绣》一篇,对那位幻化为阿绣的狐女,除了她所冒充而近于乱真的阿绣的形象外,她本人自己是什么模样,我们甚至连知都不知道。作者是有意略貌而取神。她的外貌虽然也很美,但经过较量证明还稍有欠缺,还不如真阿绣美;而从一系列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她的内心世界,却已经达到了美的极致。可以说,她在爱情的追求和外貌美的追求中都是一个失败者,但却完成了一种比爱情和外貌美都要更美、也更崇高的人生追求。她在失败中实现了道德的完美,这在实质上是一种胜利,一种包含着人生哲理的胜利。读者感受到,在她身上焕发出的是一种内在的诗意美—执著追求的意志美,舍己助人的道德美。假阿绣狐女的形象,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显得朦胧而空灵。而朦胧美,正是一种诗意美。
(五)雅洁明畅的语言艺术《聊斋志异》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小说而能同白话小说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具有白话小说不可能有的独特的魅力,这是蒲松龄杰出的艺术创造。《聊斋志异》语言艺术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从表现生活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改造书面文言,吸收生活口语,将两者加以提炼融合,使典奥的文言趋于通俗活泼,又使通俗的口语趋于简约雅洁。这样就创造出一种既雅洁又明畅,既简练又活泼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其二是,无论来自书面的文言,还是来自口头的白话,经作者的选择提炼,都变成一种饱和着生活的血肉,饱和着人物思想感情的血肉的活的语言。在表现活的生活和活的人物这一点上,使两种语言成分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典雅和通俗,精练和明畅,凝重和活泼,从全书的整体来看,两种语言风格是统一的,不仅不可分割,而且连分解也难于分解。在《聊斋志异》中有相当多的人物对话,其中融入了不少口语的成分。这在过去的文言小说中是很少见的。这显然从宋元以来的白话小说中吸取了艺术营养。例如在《镜听》中,有这样生动的对话情景:大儿子考试高中,消息传来,婆婆对正在厨房干活的大儿媳妇说:“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心中憋了一肚子气的二儿媳妇,后来听到自己的丈夫也考中时,把排面杖一扔,说:“侬也凉凉去!”所用的虚词,既有文言也有白话;人物的口吻、语气逼近生活,却也并未背离总体上雅洁的文言风貌。其他如《邵女》中写媒婆贾姐替柴廷宾到邵家说媒时的一大段对话,也是使生动活泼的口语和简约雅洁的文言相融合的著名例子:夫人勿须烦怨。恁个丽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泽,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云:于某家茔边,望见颜色,愿以千金为聘。此非饿鸱作天鹅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媒婆说媒,目的自然在传递男方对女方的追慕和情意,可她却有意把别人托付的极认真事说成“大笑事”,慧心利嘴,巧舌如簧,以退为进,举重若轻。媒婆的神情意态,在这里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段对话大有《战国策》纵横家的风致,却又带有更为灵动鲜活的生活气息。至于叙述描写的语言,可以《红玉》中写冯相如第一次见红玉时的一段作为例子: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这段叙写是文言,却相当通俗;接近于白话,却又未失雅洁凝重的文言本色。活泼清新,自然明畅,将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当事人的内心感受等等,都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总起来说,《聊斋志异》是真正艺术的美文学。思想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一篇篇优美的作品,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一个色彩绚丽的艺术世界,使我们在奇异的幻境中,体尝现实人生的甘苦,认识那已经逝去但不应该被忘记的历史;在得到思想启发的同时,也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第4题:

简述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招贴艺术。


正确答案: 新艺术运动从传统的成规旧律装饰风格中解脱出来,提倡师从自然,运用自然形态如花卉、植物、动物作为表现主题,把它们进行提炼,其蜿蜒交错的曲线和运动的形态,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并具有浓烈的装饰意味。
细致流畅的线条,突出醒目的装饰字体,高度概括而精准的女性形象具有典型化的典雅、美丽、性感的特点。穆卡的装饰语言把法国的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演绎到了极致。

第5题:

以《烦恼人生》为例,说明池莉的作品不同于许多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池莉发表于1987年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小说以相当平实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充满烦恼的日常生活:从早晨起来挤着上公共厕所到挤公共汽车去上班,他无可奈何;因为平庸,他自卑,连老婆也嫌他窝囊,鄙视他"算什么男人!"辛苦、报酬又低的工作使他也常常牢骚满腹„不过,他虽然看不出自己的生活会有好转,却善于靠"忆苦思甜"聊以自我安慰;他知道"自己是个普通的男人","不可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他也因此而不去想入非非,而是经常勉励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他的身上,似乎有点阿Q的气息,但池莉显然是欣赏他的善于自我安慰的,就像她在关于《烦恼人生》的创作谈中不无动情地写到的那样:"我们普通人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坚韧的生活力量。用’我们不可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将竭尽全力去做’的信条来面对烦恼,是一种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我就赞美了它。"如此看来,《烦恼人生》在还原了平常百姓的琐细烦恼"原生态"的同时,又刻意点染了他们坚韧应对烦恼、善于自我调节的可贵品质,这样就显示了烦恼人生中的亮色。这一点,正是池莉的作品不同于许多冷色调的新写实小说的根本所在:直面人生,然而并不绝望。她的小说一直深受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应与那浓郁生活气息中的温馨格调有关。
《烦恼人生》有意淡化了"欲望"主题,而致力于还原普通百姓"一地鸡毛"的琐细生存状态。这些作品虽然是"新写实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可以在文学史上找到先例的。像莫泊桑、果戈理、契诃夫,都是善于写"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大师。"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悲剧因素,它比伟大的冒险事业中的悲剧因素真实得多,深刻得多,也更能引起我们内在真实自我的共鸣。"这些描写日常生活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毫无意义的作品,相当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上许多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充满烦恼,无法摆脱,只能在生活琐事的包围中打发时光。另外,在习惯了、看淡了充满烦恼的世事以后,人们也有了应付生活波折的平常心。善于从"烦恼人生"中发现那份"过日子"的平常心,使得这一部分"生活流"的作品有了一些世俗生活的暖色。

第6题:

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故事一开始叙述李隆基寻求美色、得到杨玉环的经过。描写了他们纵情恣乐的宫闱生活,以暗示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作者叙述“安史之乱”爆发,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陡生变化。贵妃身赴黄泉后,作者却以饱含同情的笔墨大肆铺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还京路上、及回到长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对杨贵妃的无穷思念,以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使诗波澜迭起,别开生面,有力地突出了“长恨”的主旨。最后虚构了贵妃谢恩、托物、寄词、申誓等情节,让整个故事在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中结束。围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丰富。
(2)刻划人物细腻传神
①对李隆基,大部分内容都在刻划他对杨的相思刻骨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了郁结在李隆基心头的深沉哀伤。十分细腻地刻划了李隆基无限思念的心理活动。
②对杨玉环的描写,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第7题:

结合作品,试论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⑴诗歌轻盈,节奏明快,韵律和谐《雪花的快乐》为例。⑵富有色彩感和音乐感《再别康桥》⑶善于描写稍纵即逝的幻境和梦境《偶然》⑷感伤的抒情《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第8题:

结合作品分析余华小说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在当代作家中,余华是创作个性极为鲜明的一个,他的创作极具原创性,想象、叙事、语言,无不具有鲜明的余华标志。从文学史角度看,他的创作以不可替代的特异风格,根本性地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和美学惯性,使先锋小说的集体性反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当先锋小说陷入困境时,余华又以其有效的探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围。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90年代以后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但叙事风格趋于平实、柔和,平静冷漠中加入了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温情。

第9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蒲松龄小说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很不得意,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他的创作与这种特殊的身份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同于那些精英阶层的文人,与冯梦龙、凌濛初等周旋于市井间的通俗文艺家也有所区别,他更多地关注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对普通士人的精神追求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聊斋志异》体裁复杂,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有杂记、寓言等多种文体,故事来源也不一,有得之传闻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献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往往并无依据,是蒲松龄匠心独运的创作。
《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其中《促织》、《席方平》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权势者的残暴,并歌颂了民众的反抗精神;《贾奉雉》、《司文郎》、《叶生》、《王子安》、《胡四娘》、《镜听》等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社会危害;而《婴宁》、《小翠》、《连城》、《阿宝》等则塑造了一批聪慧美丽的花妖狐魅和志诚痴狂的青年男子,讴歌了纯净的精神追求和美好的爱情。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小说情节曲折与细节丰满,较之以前的志怪、传奇,有很大的发展。语言华朴兼擅,古雅清新,凝炼而富于表现力。“异史氏曰”拓展了小说的思维空间,使议论与叙事相互补充。

第10题: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
1.揭露殖民主义者的罪恶,反映民族的觉醒,歌颂反殖斗争。如《太阳和乌云》等。
2.无情鞭笞各种形式的封建压迫和残忍、伪善、损人利己的恶德败行。如《法官》等。
3.热情赞美普通人和被压迫者的善良品质和美好情操,如《邮政局长》等。
艺术特色:
1.强烈的抒情性。他的小说往往流溢出浓郁的诗情,给人以抒情所特有的审美感受。
2.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常常运用出众意料的偶然情节促使故事发展转化。
3.善于运用精心提炼的细节展开情节,塑造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