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藏戏产生年代及背景

题目

安多藏戏产生年代及背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嘉绒藏戏产生年代


正确答案: 唐玄宗四十三年(755年)蕃夏尔嘉莫查洼绒祁侵部落(今金川)第二十五代首领特从部落中精选了数名能歌善舞的僧侣艺人,组建了“嘉绒祁侵陆嗄尔巴”(藏戏戏班)。戏班在地区原有民间歌舞、傩戏的基础上,根据地区流传的历史故事创编了剧目。

第2题:

简述青海藏戏的主要艺术特点并说出传统八大藏戏的剧目。


正确答案: 藏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一个戏曲剧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如果从西藏僧人汤东杰布(1385——1464)将藏族民间说唱、歌舞溶入戴着面具以哑剧形式表现简单故事情节的娱神舞,而初步形成有唱、有表演的戏剧雏形算起,约有近六百多年的历史。
青海藏戏属于安多藏戏,早在18世纪中叶,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寺僧人去西藏学习,受到西藏藏戏的熏陶,引进到安多地区,在寺院学演藏戏,并融入了安多地区藏族音乐、舞蹈和说唱曲艺等艺术营养,且以安多方言演出,成为有别于西藏藏戏的安多藏戏。青海藏戏有黄南藏戏、果洛藏戏和华热藏戏等流派。
藏戏传统剧目除了失传的不计,目前已知的尚有十多种,其中传统的藏戏以《诺桑王传》、《文成公主》、《智美更登》、《卓娃桑姆》、《朗萨姑娘》、《白玛文巴》、《苏吉尼玛》、《顿珠顿月》最为著称而被誉为“八大藏戏”。除了《文成公主》是历史故事外,《诺桑王传》、《智美更登》是佛经故事,流传得比较早。这些剧目都以一种说唱形式的底本流传。

第3题:

试分析20世纪70年代成衣业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参考答案:

成衣19世纪起源于美国,是指机器产生的规模化、大批量的服装。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青年风潮的兴起,介于高级女装与成衣之间的高级成衣迅速崛起,占据服装市场的大量份额。同时一些著名的设计师也纷纷推出高级成衣系列,加之日本设计师进军欧洲时装,其设计也给欧洲的成衣设计带来新的变化。
意义:高级成衣设计结合了高级时装和成衣设计的特点,在大批量生产的成衣中融入了艺术创造性,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旧有的服装等级观念,使作为象征意义的服装观念逐渐淡薄,而且也结束了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服装界新的设计格局。


第4题:

藏戏的剧目有哪些?表演藏戏是伴奏的乐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文成公主》(汉妃尼妃)
2.《囊萨雯波》(囊萨姑娘)
3.《诺桑王子》
4.《赤美滚登》
5.《卓娃桑姆》
6.《苏吉尼玛》
7.《顿月顿珠》
8.《白玛文巴》
9.《云乘王子》
10.《日琼巴》
11.《德巴登巴》
12.《索白旺曲》
13.《敬巴钦布》
乐器:鼓、鑔、钹

第5题:

试述政府经济干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正确答案:(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第6题:

安多藏戏表演特点


正确答案: 安多藏戏发展较快,十几年的时间就迅速传播于黄南、甘南、果洛、阿坝州各地,80年代又传入青海撒拉族自治县的藏族地区和甘孜州讲安多语的色达地区。唱腔均采用广泛流行在群众中的民歌曲调,根据人物的性格、表演内容和唱词格式灵活套用。常用的曲调约有十几首,一般为独唱,不配伴唱。
乐队伴奏,比较起西藏藏戏只有的一鼓一钹来,安多藏戏则要发达得多,有许多弦管乐器。如甘南有笛子、扬琴、四胡、扎聂琴(六弦)和鼓、钹等;青海的黄南藏戏《意乐仙女》,既有像六弦等藏族传统乐器,又有现代的以民乐为主的大型混合乐队。用这个大乐队伴奏,不仅有间奏的气氛音乐,而且可以直接为唱腔伴奏。
表演形式变广场戏为舞台剧,有上下场的台步,动作比较简单,更像是话剧的生活化表演。另外,除了动物角色带面具以外,人物不带面具。舞台有布景,有大小道具、灯光效果,特别是化妆造型更为发达。像拉卜楞寺藏戏演出的《智美更登》,布景十分复杂、规模大,换景很多次,有山有水有房有树,配上灯光效果,舞台艺术效果很好。再像青海演出的《意乐仙女》,更是以富丽堂皇、神奇秀逸、变幻莫测的布景和舞台美术见长。

第7题:

卫藏藏戏产生年代及背景


正确答案: 据《汤东杰布传》记载:噶举派的僧人汤东杰布在1430年创建了西藏地区第一座铁索桥。当时由于人力、财力十分有限,又不好经常靠一、两个有钱人的帮助,所以就想到了靠街头表演来募捐的方法。当时在建桥的民工中有山南来的能歌善舞的七兄妹,汤东杰布吸收民间的各种舞蹈形式,如:牦牛舞、鼓舞、面具舞、热芭舞、赞词、说唱等等,和宗教中各种具有戏剧因素的仪式舞蹈。设计出唱腔(“达通”“达仁”“扎西”)和动作,以及开场的“温巴顿”角色(即:一个着猎人装的人上场,先净场祭祀、祈神驱邪),改进鼓钹伴奏,指导七兄妹排练,主要在卫地区进行募捐演出。七姐妹聪颖俊丽,舞姿轻盈飘逸,歌声优美动听,观看者觉得新奇美妙,同声赞叹她们是天女下凡。藏语称仙女为“拉姆”,从此藏戏被称作“拉姆”,表演者叫“拉姆哇”。1437年,由后藏谢通门地方土酋王“藏杰布”作施主,修建扎西孜铁桥,汤东杰布仍用演节目的办法搞募捐。在演出中还增加了两个具有群众性的节目,一个叫“甲鲁晋拜”,即为王子祈神赐福;一个叫“拉姆鲁嘎”,即为仙女歌舞欢庆。此后汤东杰布把温巴、甲鲁、拉姆三个节目连接融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直保留至今的比较完整、丰富而有特色的开场仪式。他在长期的排练演出岁月中,不仅创造了开场戏,还编演了许多正戏故事,如把佛经故事编演成《智美更登》和《诺桑王子》。此时已形成了以开场、正戏和吉祥收尾仪式三段不可分割而又比较完整、丰富的演出格式;以唱、舞、韵、表、白、技等方面程式化表演,和直接穿插的民间歌舞、百技杂艺表演,以及一部分生活化表演,三者相融合为一体的表演艺术为主要特色的地方戏剧。其中宗教内容和宗教色彩突出:人、神、鬼、灵(动物)同场合演,形成宗教剧、面具戏和广场戏相结合的独特形态。

第8题:

生态建筑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 )

A.20年代经济危机
B.70年代石油危机
C.80年代信仰危机
D.90年代环境危机

答案:B
解析: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节能建筑和太阳房,这便是生态建筑的初始。

第9题:

最早学校产生的年代及类型。


正确答案: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产生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古巴比伦最早的学校叫神庙学校,也称寺庙学校。古埃及的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书吏学校、寺庙学校。

第10题:

简述背景吸收的产生及消除背景吸收的方法。


正确答案:背景吸收是由分子吸收和光散射引起的。分子吸收指在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等分子对辐射线的吸收。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常碰到的分子吸收有:碱金属卤化物在紫外区的强分子吸收;无机酸分子吸收;火焰气体或石墨炉保护气体(N2)的分子吸收。分子吸收与共存元素的浓度、火焰温度和分析线波长(短波与长波)有关。光散射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固体微粒或液滴对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起散射作用,使吸光度增加。
消除背景吸收的办法有:改用火焰(高温火焰);采用长波分析线;分离或转化共存物;扣除方法(用测量背景吸收的非吸收线扣除背景,用其它元素的吸收线扣除背景,用氘灯背景校正法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