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老年人体育锻炼应注意的卫生要求。

题目

简述老年人体育锻炼应注意的卫生要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老年人体育健身应注意的体育卫生要求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认真遵循体育健身锻炼原则;
②注意调节好呼吸;
③结群、结伴锻炼;
④体育健身与卫生保健、防病和治病相结合。

第2题:

为什么要进行体育锻炼,怎样注意体育锻炼卫生?


正确答案: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提高人体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健康。
注意体育锻炼卫生:
①锻炼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安排适宜的锻炼项目和运动量;
②锻炼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③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
④饭后不宜剧烈运动;
⑤妇女月经期要避免剧烈的、震动大的锻炼,也不能游泳。

第3题:

简述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


参考答案经常锻炼;全面锻炼;循序渐进;注意个体差异;注意准备活
  动和整理活动的组织;注意运动与休息的交替。

第4题:

简述月经期妇女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 在经期的运动负荷不宜过大,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强,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运动强度和难度。可以做徒手体操或健身操,也可进行其它强度较小的运动。月经期女子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不宜过长,要因人而异。要避免受寒,不宜做跑跳、收腹、倒立、屏气等动作,以免子宫受到较大震动或腹内压增高,造成经血量过多或引起子宫位臵改变。对于月经紊乱,血量过多、子宫功能性出血、痛经或有生殖器炎症的妇女,月经期应暂停参加体育锻炼。

第5题:

中年人体育锻炼应注意哪些卫生要求?


正确答案: ①锻炼前必须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了解健康状况,以便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确定科学的运动处方。检查重点放在心血管系统上。
②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强度和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动强度应达到最大心率的70%—85%或最大吸氧量的50%—70%。30—39岁为140—165次/分;40—49岁为123—146次/分;50—59岁为118—139次/分。锻炼时间一般每周3—5次。
③加强医务监督工作,防止过劳或意外损伤。

第6题:

怎样注意体育锻炼卫生?


正确答案: ①锻炼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安排适宜的锻炼项目和运动量;②锻炼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③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④饭后不宜剧烈运动;⑤妇女月经期要避免剧烈的、震动大的锻炼,也不能游泳。

第7题:

女子体育锻炼有哪些卫生要求?


正确答案: 1、中学体育课应男女分班教学
2、运动负荷应相对较小
3、做悬垂,支撑及大幅度摆动的动作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并给予必要的保护
4、宜进行平衡木和艺术体操等活动
5、不宜做过多的从高处跳下的练习
6、注意引导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第8题:

简述体育锻炼卫生要求。


正确答案: (1)适合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特点:
①年龄特点
1.小学年龄阶段:可塑性大,适于发展平衡、协调、反应灵敏、柔韧性等能力训练。如跳、跑、平衡、投掷、游泳、广播操等。卫生要点:强度应小,内容多样,活动时间不能过长,休息可短时多次。
2.中学年龄阶段:12-17岁为全面发展时期,应侧重发展速度力量和一般耐力,以促进机体全面发展。卫生要点:预防外伤事故的发生,运动量应与成人有所区别。
②性别特点:在青春期发育后,随年龄增加性别距越来越大。中学阶段,在运动量、运动项目、运动器械及运动成绩等方面必须男女有别。
③健康状况特点:对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实行分组训练,以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训练内容。
(2)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①循序渐进;②全面锻炼;③准备运动和整理运动;④运动与休息适应交替。
(3)培养体育锻炼兴趣与习惯。

第9题:

简述残疾人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 (一)掌握与了解有关残疾的基本知识
(二)选择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基础的锻炼内容和方法为目的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计划
(四)良好的准备活动是提高体育活动效果的保障
(五)必须选择适宜的运动场地和器材

第10题:

少年体育锻炼卫生应注意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1)体育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锻炼结束时,要做好放松性的整理活动。
(2)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要太长。应按照“提高——适应——再提高——再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机体的要求。
(3)要养成正确的站、走、跑、跳、投等姿势。不宜多在坚硬的水泥、沥青场地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不要过多做高处跳下的动作。从高处跳下时,应该用前足掌先着地,并同时屈膝,以增加缓冲,减少身体震动,防止发生脊柱、骨盆和下肢骨变形。
(4)锻炼的内容要多样化,以全面锻炼。
(5)要掌握用鼻呼吸或鼻吸口呼等合理的呼吸方法。
(6)锻炼后,要避免身体受凉。
(7)要遵守组织纪律,做好运动场地、器材或服装的安全检查,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此外,要减少运动量,要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并注意合理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