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植体褐变

题目

外植体褐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防褐变的措施:选取适宜的外植体和培养条件、()、剪切口尽量平整、连续转移(继代培养)、加入抗氧化剂。


正确答案:剪切时尽量减少伤口面积

第2题:

何谓外植体褐变?产生褐变的主要原因?如何防止减轻褐变现象的发生?


正确答案: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
原因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所致。
防止减轻褐变现象的发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外植体;合适的培养条件;使用抗氧化剂;连续转移。

第3题:

外植体培养一般应经过一段时间暗培养或弱光培养,再转向光培养,以利愈合组合形成和减少褐变。()


参考答案:对

第4题:

简述酶促褐变机理和酶促褐变的控制措施。


正确答案: 酶促褐变机理:植物中的酚类物质在酚酶及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氧化成醌,醌再进行非酶促反应生成褐色的色素酶促褐变的控制。
1)热处理法:70~95℃、7S如果热处理不彻底,虽然破坏了细胞的结构,但酶尚未被破坏,反而有利于酶和底物的接触而促进褐变。
2)酸处理法:PH<3.0可抑制反应的发生0.5%柠檬酸+0.3%VC效果较好。
3)SO2及亚硫酸盐的处理:SO210PPM可完全抑制酚酶,但因挥发和副反应损失,实际用量300~600PPM,要求成品残留量小于20MG/KG。优点:使用方便、效果可靠、成本低。缺点:使食品漂白、有腐蚀性和不愉快的味道、破坏Vb不等。
4)驱氧法:Vc、NaCl、柠檬酸、糖溶液浸泡。
5)底物改变:利用甲基转移酶将底物甲基化,防止褐变添加底物类似物,竞争性抑制酶的活性。

第5题:

褐变作用按其发生机制,可分()。

  • A、非酶褐变
  • B、焦化反应
  • C、美拉德反应
  • D、酶促褐变

正确答案:A,D

第6题:

克服外植体褐变的方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选取适宜的外植体和培养条件;剪切时尽量减少伤口面积,剪切口尽量平整;连续转移(继代培养);加入抗氧化剂。

第7题:

引起果汁饮料褐变的情况有()。

  • A、由接触空气引起的酶褐变
  • B、由高温和强酸强碱条件下的非霉褐变
  • C、由抗环血酸引起的非霉褐变
  • D、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D

第8题:

最好的外植体灭菌剂要容易()。

  • A、渗透到植物材料内部
  • B、清洗干净
  • C、布展
  • D、使植物材料褐化

正确答案:B

第9题:

()外植体褐变的原因是。

  • A、外植体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
  • B、外植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被激活,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
  • C、外植体中的磷酸化酶被激活,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
  • D、外植体中的三磷酸腺苷酶被激活,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什么是酶促褐变?多酚氧化酶导致酶促褐变的机理是什么?如何控制果蔬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酶促褐变?


正确答案: (1)水果和蔬菜在采收后,当有机械性损伤发生或处于异常环境时,果蔬中原有的氧化还原平衡被破坏,导致氧化产物积累,造成果蔬变色的一类反应。这类反应的速度非常快,一般需要和空气接触,由酶催化,因此称为酶促褐变。
(2)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酶,它能催化两类完全不同的反应,两类反应都需要有氧参加。一类是一元酚羟基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邻-二羟基化合物;另一类是邻-二酚氧化反应,生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聚合成为黑色素,导致香蕉、苹果、桃、马铃薯等非需宜的褐变。氧化反应同样可引起食品的褐变。
(3)①驱除O2和酚类化合物等底物,以防止褐变。②添加抗坏血酸、亚硫酸氢钠和巯基化合物等,将初始产物、邻苯醌还原为原来的底物,从而阻止黑色素的生成。③采用使酶失活的方法④改变酶作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