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白粉病的症状?

题目

紫薇白粉病的症状?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主要危害嫩叶、嫩梢和花蕾,嫩叶比老叶易感病,叶片感病后,两面均出现不规则褪色斑块,其上布满白色粉层,后期病斑扩大而明显。嫩叶易发生扭曲皱缩并提早枯黄脱落,嫩梢与花蕾感病均被以白粉,导致新梢畸形,花蕾不能开放,严重感病的花瓣呈焉萎状并早落,发病后期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的小点粒。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属于植物病害概念的是()。

  • A、花椰菜花器膨大成畸形
  • B、韭黄在无光照条件下发芽徒长
  • C、紫薇叶片上有白粉病菌寄生
  • D、羽衣甘蓝叶片变形成凹凸不平的羽状

正确答案:C

第2题:

()属于叶部病害。

  • A、锈病、白粉病
  • B、锈病、烂皮病
  • C、白粉病、烂皮病
  • D、白粉病、立枯病

正确答案:A

第3题:

属于叶部病害 。

A.锈病、白粉病

B.锈病、烂皮病

C.白粉病、烂皮病

D.白粉病、立枯病


正确答案:A

第4题:

锈病和白粉病虽然表现的症状不同,但是它们都可以用同种药剂防治。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白粉病类症状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后期在白色粉末中产生初为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呈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白粉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第6题:

紫薇白粉病是()所致的病害。

  • A、白粉菌
  • B、锈菌
  • C、黑粉菌
  • D、黑盘孢目病原菌

正确答案:A

第7题:

简述白粉病类症状特点。


正确答案: 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后期在白色粉末中产生初为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呈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白粉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第8题:

紫薇白粉病是( )所致的病害。

A.白粉菌

B.锈菌

C.黑粉菌

D.黑盘孢目病原菌


正确答案:A

第9题:

西葫芦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1、发病症状
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茎和叶柄上,一般不为害果实。初发病时,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渐扩大呈圆形白色粉状斑,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大蔓延,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整齐地大片白粉斑区,并可布满整个叶片,后呈白灰色,有时病斑表面长生许多小黑点,叶色变黄,变脆,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一般不落叶。叶柄、嫩茎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只是白色粉斑较小,粉状物较少。
2、发病规律
白粉病由一种瓜类单丝壳菌的真菌引起,病菌随残体、病株留在土壤或保护地的瓜类寄主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靠风雨、气流、水溅传播蔓延。病菌孢子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强,相对湿度25%条件下也能萌发,往往在寄主受到干旱影响的情况下发病重。病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30℃以上、-1℃以下,孢子很快失去活力。保护地瓜类白粉病重于露地,施肥不足,土壤缺水,或氮肥过量、灌水过多、田间通风不良、湿度增高也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及早喷药控病。一般要求在发现田间有零星小粉斑时立即喷药防治,不要延误,每5-6天喷药1次。白粉病对硫制剂较敏感,发病初期可选用无机或有机硫制剂交替喷施3-4次,7-15天1次,前密后疏,喷匀喷足,可收到较好地防治效果,但有些瓜类(如黄瓜、甜瓜)品种对硫制剂较敏感,要注意喷施浓度,苗期慎用及避免高温下使用。药剂可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或20%粉锈宁乳油2000-3000倍液。

第10题:

白粉病的主要症状及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是什么?


正确答案: 病症:初为白粉状,在叶上初为褪绿色斑,继而长出白色菌丝层,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
病状:叶子脱落,叶片失绿变黄
发生规律: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面上越冬。南部地区和温室中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活体上越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萌发产生出蚜管直接侵入寄主体内。田间相对湿度大,温度在16—24℃,此病易流行。密度过大,光照不足,氮肥过多,徒长苗易发病。
防治对策:
(1)栽培抗病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栽培上可选择叶片厚实的品种。
(2)种子处理:播种前先在阳光下晒种2-3天天,以杀灭表皮杂菌,随后用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温度下降至常温后继续浸种4-6小时,再做消毒处理,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驱避地下病虫,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3)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随时保持土壤湿润,在开花前、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各喷洒壮瓜蒂灵使瓜蒂增粗,强化营养输送量,增强植株抗逆性,促进瓜体快速发育,使瓜型漂亮,汁多味美。
(4)物理防治: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及时喷洒药剂加新高脂膜形成保护膜,隔离病源菌,防止病菌借风雨再次传播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