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题目

试述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的方法。


答案:
解析:
(1)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幼儿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总的来说,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性格的特点,如是否友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 (2)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幼儿的交往。
(3)要使得同伴之间的互相接纳成为儿童的一种日常的交往行为,教师应当关注对儿童交往策略的指导,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让儿童学会诸如表示友好(微笑、拥抱、问好等)、服从、交换、轮流、模仿、借、收回、声明、道歉、提问、赞赏、安慰、建议、说理、协商、申辩等,并且在实际的过程中去操练这些策略,形成愉悦的、融洽的交往氛围,培育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2题:

自从()年的大冲突,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东方教会以正统自居,称为()教;西方教会以普世性自居,称为()教。


正确答案:1054;东正;天主

第3题:

试述洋务运动时期教会教育的扩张情况。


参考答案:

洋务运动时期,教会学校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1876年,教会学校数量大增,学生人数也达到2万左右,但仍以小学为主。第二阶段开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基督教教会学校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教会内部,教会学校的独立性加强了,并着手讨论和解决教会教育的具体问题,如教科书、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考试制度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加速了教会学校的制度化发展,到19世纪末,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2000所左右,学生数增加到4万以上,而且办学层次更高,中等学校占10%,好多学校都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大学班组;而且多数教会学校,特别是位于沿海通商口岸的教会学校,已不再免费招收穷苦人家的孩子,而是吸收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和其他富裕家庭的子弟,收取较高的学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会教育的影响,还能在进行文化渗透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


第4题:

东西教会正式分裂后形成了新教和天主教两支。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天主教会大分裂


正确答案: 中世纪天主教会分裂事件(1378—1417)。“阿维农之囚”后,教廷迁回罗马。由于亲法派和亲意派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两教皇并立的局面。西欧各国君主从各自政治利益出发,分别承认不同的教皇。法国、苏格兰、西班牙和南意大利拥奉阿维农教廷;英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则支持罗马教廷。一般教徒莫衷一是,基督教世界一片混乱。1409年后,甚至出现三个教皇鼎立。直到1417年选出教皇马丁五世后,才结束了长达40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但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大大下降了。

第6题: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东西教会也于1054年正式分裂,其中东部教会以拜占庭为中心自称为(  )

A.天主教
B.东正教
C.罗马正教
D.基督教

答案:B
解析:
1054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Cerularius)和教皇利奥九世为争夺意大利发生冲突,互相开除教籍,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自称信仰正统的基督教义,即正教,又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罗马教会自称普世性教会,即公教,或称天主教、加特力教(catholic)和罗马公教。因此,正确答案是B。

第7题:

欧洲虽然高度分裂,但教会却很统一,教会的首脑在()。

  • A、君士坦丁堡
  • B、希腊
  • C、罗马
  • D、耶路撒冷

正确答案:C

第8题:

试述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参考答案: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徒生活在东西两大帝国分裂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宗教语言、仪式和教义等诸多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东方教会在宗教思想上较多地保存了犹太教的传统,在生活方面则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较多。西方教会其宗教思想主要是受希腊罗马哲学的影响,而宗教生活则更多地接受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影响。这样,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东西方教会的分歧愈来愈明显。东方教会使用希腊文传教,其宗教理论具有神秘主义的特点;西方教会使用拉丁文,宗教理论则具有世俗化和法律化的特点。在宗教和国家关系方面,东方教会受国家的控制,拜占庭皇帝被神化,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西方教会则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教皇国,最高宗教首脑为教皇。教皇的权力不仅限于教皇国,他还利用分布在西欧各国的教会势力干涉其内政,与各国君主争夺其统治权。东西方教会最大的分歧是对教义认识的不同。西方教会的基本信条是“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三者是一体的,圣父生圣子,圣父和圣子共生圣灵。“三位”之间有严格的区别,不可混淆;但又是同性、同体的,彼此无大小尊卑之别,同等重要。即所谓一个上帝,三个“位格”。并认为这是神圣的奥秘,只有通过上帝的启示来信仰,而不是人的理性所能理解的。西方教会的这种“三位一体”的牵强附会的解释,自然不能令人信服。东方教会则认为,圣子(耶稣基督)是人,不是神,系由上帝所“造”,其品级低于上帝。东西方教会关于耶稣基督属性之争长期不能解决,导致双方分歧的扩大,预示着东西方教会分裂的不可避免性。
4、5世纪以后,东西方教会由于交易信仰而引发的各种宗教斗争层出不穷。8世纪至9世纪中叶,东西方教会因圣像崇拜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双方互相攻伐,严重对峙。11世纪,西方教会经过改革(克吕尼运动),克服了内部危机,加强了力量,在东西方教会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1053年,教皇利奥九世和君士坦丁大教长米海尔•凯鲁拉里的斗争达到白热化。凯鲁拉里写信谴责利奥九世为异端,利奥怒不可遏,立即复信,对凯鲁拉里进行反击,并宣称使徒“彼得建立的宗座(罗马主教)高于君士坦丁堡及其他一切宗座(主教),高于一切教会。因此关于礼拜仪式和信仰问题,罗马主教(教皇)的裁决高于所有人。”1054年,利奥和凯鲁拉里互相宣布开除对方教籍,从此以后,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了。分裂后的东方教会自称为“正教”,亦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西方教会自称“公教”、“罗马公教”,亦称天主教。
教会分裂后,东西方教会逐渐形成各自的教会体制(即教阶制)。西方教会形成独立的封建神权教皇国,教皇为最高首脑,从教皇直到地方。一般神职人员形成了一整套教阶体系:主教、神父、助祭三个品位组成。主教以其职级复分为教皇、枢机主教(又称红衣主教,由教皇任命组成教皇国中央机构——罗马教廷,分掌教廷各部和一些国家重要教区的领导权)、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为一国教会之首)、都主教(首都所在地的主教)、总主教(又称大主教,掌一省的教权)、主教(掌管教区)。神父(神甫)正式品位称司铎(司祭),协助主教管理教务,通常为一个教堂的负责人。助祭的神品为六品位,故亦称“六品”,协助主教办理一般事务,如慈善救济事宜等。
东正教无教皇和枢机主教,实行牧首制。其教阶制体系是:牧首(亦称宗主教或大主教长)、都主教(首都或重要城市的主教)、大主教(主管一个大教区)、主教(教区的负责人)、大司祭(亦称大司铎,可代替主教行大礼弥撒和主管教务)、司祭(亦称司铎,神父的正式品位之一,主持教务事宜)、辅祭(亦称助祭,辅佐司祭工作)。东正教的牧首虽有较高的地位,被各国教会尊为“全世界的圣者”,但各国教会自成体系,对君士坦丁堡没有隶属关系,他们都是独立的平行的教会。但东正教会与其所在国家的关系则不是独立的,他们奉国家君主为教会首领,教会从属于政府,这和西方的天主教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9题:

西欧的教俗之争是指统一的世俗王朝和分裂的罗马教会之间的矛盾。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教会大分裂”经历了多少年()

  • A、30.0
  • B、35.0
  • C、40.0
  • D、45.0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