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儒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题目

试述儒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儒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参考答案: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从个人角度谈论“求富”的问题,也就是谈论富家的问题。但他严格要求一切求富、求利的行为,必须合乎义,服从义,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即通过时人公认的不正当途径获取财富是可鄙的。而他所说的“义”,又是和“君子”即贵族的身分相联系的,他认为君子的职分只是“谋道”,即从事政治管理活动、治国、治民;君子的“富家”,也只能是按照礼制的规定从国家获得封邑俸禄富家。只为一己“谋食”或求利,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以糊口或富家的是“小人”即庶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他一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既然君子不应干谋食、求利的事,也就不需从事这方面的探讨、议论,这样一来,富家之道就被排除于他的学术活动范围之外。
君子和士是中国传统社会掌握文化、学术的社会势力,如果他们都不应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以谋食、求利,那么,富家之道就将很难在学术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孔子是影响传统思想最大的人,他对富家问题持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重视富家问题起了突出的作用。


第2题:

试述墨家道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参考答案:

墨家学派主张财富以维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度,反对积存超过此标准的财物,因而要求“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墨子·节用》),对富家自然不抱积极态度。
道家认为个人或家庭多积私财会发生贫富分化会,激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以致使积私财的富贵之家也难逃覆灭,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九章)。因此,道家提倡“圣人不积”(《老子》八十一章),甚至憧憬着人类早期那种“知作而不知藏”(《庄子·山木》),即人类劳作仅足维持最低生存需要,而无剩余产品可藏的时代。
儒、墨、道、法,是先秦时期的主要学派,它们对富家问题都持淡漠的、消极的态度,这就必然使富家思想成为传统经济思想的“弃儿”,长期受到冷遇。


第3题:

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当代文化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

A.中立
B.肯定
C.否定
D.批判

答案:B
解析:

第5题:

简述先秦各家学派对“均”的态度。


参考答案:

最先把“均”作为一个治国的方针性的问题提出来的是孔子。他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论语·季氏》。他把解决“贫”和“不均”并列为“有国有家者”必须解决的两个方针性问题,他甚至把“不均”看成是比贫更严重的问题。
《老子》把“均”看作是“天道”、“自然”的表现,认为人道必须“法天”、“法自然”,在财富分配方面实现“均”的要求,“损有余而补不足”,决不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加剧分配不均现象。
墨家比儒家、道家更重视均富、均财。主张在消费方面实现均平,在王公大人和平民百姓之间,要去前者的奢侈之费以“益”后者的基本生理需要之物;在财富分配问题上,主张“有财者以分人”(《墨子·鲁问》)。
这些在财富分配方面主张“均”的观点,逐渐发展成为“抑兼并”的思想。
“兼并”原本是一个政治、军事术语,如兼并诸侯、兼并战争之类。秦汉以后,逐渐转用于经济方面,指夺取、侵吞别人的财富并归一己的行为。反对财富兼并,反对土地兼并,成了“均”的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6题:

试述法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参考答案:

法家学派认为:人天性都是自私的,“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四旁无择也”(《商君书·君臣》)。“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商君书·赏刑》)。这种求利的本性,必然驱使人们各自为富家而活动。
法家虽然承认富家是产生于人类本性的要求,却不主张对人们的富家活动采取放任态度。他们认为,从事各种职业都有可能达到富家的要求;但这些途径、职业对实现富家的难易,却是互不相同的。靠从事农业生产以富家,是最艰苦的;靠作战立功以得到赏赐,是最要冒危险的;靠工商业或其他某些职业来富家,则较为容易,也较少危险。如果听任人们自由选择富家的途径,人们是不愿意选择农和战的。但是,农和战又是最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的行业。为了驱使更多的人从事农、战,法家主张只许百姓靠农、战得到富贵,因而把农战以外可以富家的各种行业,统统堵塞住。这就是所谓“利出一空”(《商君书·靳令)。即使是以农、战富家,也不允许超过一定限度。


第7题:

试述货殖家对富家的态度。


参考答案:

在先秦时代,只有代表商人利益的商家或货殖家对富家问题进行了若干探索。
先秦货殖家总结商人的经商经验,对怎样观察行情、掌握价格和供求变化的规律、抓住机遇进行经营决策,以及选拔经营管理人员等都作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原理。这就是早期的“治生之学”。但商家只是从微观、个人嬴利的角度考察求富问题,而不涉及当时影响国计民生的各种重大经济问题。他们的研究,孤立于当时经济问题研究的主流之外,从而使以富家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治生之学,同富国之学处于互不相涉的状态。


第8题:

试述儒家和墨家经济思想的区别。


参考答案:

义利观是孔子经济思想的灵魂,是儒家对物质财富的基本态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把财富和伦理观念严格结合起来,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他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看作是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自然倾向。“子罕言利”。伦理对财富获得的限制,意味着财富的获得要服从于伦理标准,即相对伦理规范而言对财富的追求要退居于次要地位。墨家和儒家一样是战国时代的显学,是与儒家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家是小生产者阶层的代表。墨家是最早的公开以利为哲学基础的先秦学派。不同于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以利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以利不利于人为判断义与不义的标准,利于人就是义,不利于人就是不义。“所谓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篇》)“义,利也。”(《墨子•经上》)墨家言利的最重要方面是主张“交相利”。其基本内容是“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交利必须做到人己两利,更不能亏人以利。孔子坚决不赞成儒者或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而墨子学派亲身参与生产且自苦为极。墨翟认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决定于“生财”(生产)和“用财”(消费)两个方面的情况和相互关系。他称:“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墨子•七患》)农业生产搞得好而财富的使用或消费又适当,财富就能充足。墨翟认为,要增加生产,则要增加劳动力,强调“赖其力者生”(《墨子•非乐上》),而不是提出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墨翟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主张增加人口的,并提出了很多增加人口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就是主张节用。他认为:“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墨子•七患》)就是说,尽管生产得很努力,如果消费得多,仍无法使财富丰裕,因此,要实现国富,决定性因素在于节用,只有节用才可使财富成倍地增长。


第9题:

试述精神分析学派对神经症的解释。


答案:
解析:
弗洛伊德根据来源的不同区分了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分别是自我、本我和超我。神经质焦虑:是某些具有威胁性的本我冲动突然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而产生的反应,其危险在于自我可能会失去对不被接受的本我愿望的控制。神经质焦虑往往由现实焦虑发展而来。例如,小孩打架以释放攻击的本能,但这会受到父母的训诫甚至惩罚,这时他所体验到的是现实焦虑。后来随着个体的成长,自我只要一觉察到来自本我的攻击性冲动,就会产生担心、不安等情绪,这样就演变成了神经质焦虑。霍妮认为,人生最根本的奋斗是对安全感的追求。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对安全感的需要就特别强烈,因此她提出了“基本焦虑”,那是一种独自面对严重问题且完全无助的感受。感到无助是儿童遇到的基本问题,因为儿童还未发展出一套应付环境和满足自己的有效方法。霍妮把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统称为基本“罪恶”,包括专制、过度保护、过度溺爱、羞辱嘲弄、残暴无情、完美主义、反复无常、偏心、忽视、冷漠、不守信用和不公正等等。父母如果经常表现这些行为,就会使孩子产生“基本敌意”。可是由于孩子弱小无助,为了生存,他必须压抑对父母的这种敌意,于是儿童就会陷入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还必须压抑对父母的这种敌视的艰难处境。饱尝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折磨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会把敌意泛化。他们觉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其他人都是一种潜藏的威胁,自己仿佛是独自一人身处战争之中,于是他们不再根据自己的真实情感与人交往,不再用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信任或不信任来表达自己,而是用各种自认为安全的方式努力把对自身的伤害减到最小。于是,健康人格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就被强烈的安全感需求所取代。

第10题:

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孔、孟、荀、董等都主此,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
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