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观点的是()。

题目

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观点的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老子
  • D、庄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鼓励人们否定古人而不要去读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
改错: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鼓励人们读书要独立思考,不要迷信前人。理由: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通过教育来保持善性、培育“大丈夫”,同时教学中强调自学为主,因此“不读书”绝非其主张。

第2题:

下列名言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树立辩证的否定观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C.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
D.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矛盾具有同一性

答案:C,D
解析:
A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故A项不正确;B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指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故B项错误;C项,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体现了规律具有客观性,故C项正确;D项,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体现矛盾具有同一性,故D项正确。

第3题: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 )。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学记》


正确答案:C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

第4题: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的《书》指什么书?


正确答案:这里的《书》指《尚书》。

第5题:

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鼓励人们否定古人而不要去读书。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背水一战大获全胜,而同样是这句话,马谡把蜀军军营扎在山上却痛失街亭,性命不保。可见( )。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B.应当因时因地具体地理解兵法的意思,而不是生搬硬套

C.战场胜负是难以预料的

D.实践高于理论,项羽比马谡更具有实战指挥能力


正确答案:B
此题中先给出了一个大的前提,即兵法的观点,然后又给出了在此观点指导下出现的两种不同情况,说明对同一事物理解不同,运用不同,会出现不同结果,所以选项B为正确答案。选项A、C、D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所以错误。

第7题: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案:C
解析:

第8题:

孔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尽信书,不如无书”中的“书”是指()。

  • A、《大学》
  • B、《中庸》
  • C、《诗经》
  • D、《尚书》

正确答案:D

第10题:

曾经听人讲,‘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何意?又圣人立教无非是欲给凡愚立一做人处世的准则等,这想法对否?又是否全是圣者的作为,见解,主意?


正确答案:笔之于简,名之曰书,出之于口,名之曰语。语分偏正,更有传闻亲听,书分经集,亦有真实伪造。听语应当观察后信,读书亦当辨别而取,否则盲从,信取皆能受害,故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教人以义为准,不教人读死书也。细玩上来解答之义,以下之问,可自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