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分类法。

题目

述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分类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语文教材可分为:()依传统手段区分的语文教材;依使用地域范围区分的语文教材。

A.依教育观念区分的教材;

B.依教材的体系区分的语文教材;

C.依技能训练区分的语文教材;

D.依语体区分的语文教材;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有一道“探究·练习”题,第一题是“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 ”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教科书系统。练习系统又叫训练系统、检测系统、作业系统,是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日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其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实现语文素养全面发展。教材中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探究·练习”是教材练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本题当选B项。

第3题: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是一门边缘课程,它介于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文学、文章学等语文类课程之间。()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4题:

评析:“汉语文学分家”教学改革实验中的语文教材理论。


正确答案: 汉语文学分家”语文教材理论评析:
(1)汉语文学分家是照搬前苏联语言教学及文学教学的经验,和中国的语文教学是有距离的;
(2)把“语文”理解作“汉语和文学的合成”,是不符合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的,是和由叶圣陶提出、基本上得到全社会承认的“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定义相违背的;
(3)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和其他教学实践证明,语言学教学和文学教学不能代替语文教学,完不成语文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所以,这种教材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第5题: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述评。


正确答案: 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是:
(一)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三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第一,必要性:“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汉文,不能象欧洲的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的甚至成段的阅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的认,一个一个的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的阅读的。不阅读,不跟语言实际联系起来,识字的效果又会受到影响,难于致用,难于巩固。这是个矛盾。前人采取了集中识字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第二,可能性:“汉语语法,字的形态变化很少,名词也罢,动词也罢,形容词也罢,没有什么特殊的形态变化,字的安排可以不受语法的限制,完全依照识字的需要来办。这使集中识字具备了可能性。”第三,优越性:“汉字一小部分是单体字,绝大部分是合体字,而合体字之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偏旁部首,造字的规律,相当明显,即使是七八岁的儿童,也很容易领会。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完全可能成堆成批的认字。这又为集中识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3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韵文化,便于朗读、记诵。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汉语虽然不是单音节语言,汉字确实是单音节文字。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一个的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的不利条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合辙押韵。——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西洋语文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也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前人大量采用整齐韵语的办法,的确是充分运用了汉字的有利条件,避免了它的不利条件”;“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字汉语的特点,也有利于儿童的朗读、记诵。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境界高的,更给人以优美隽永之感。”“前人把汉语汉字的这两个特点充分运用于儿童的识字教学,对我们来说,应该视为珍贵的遗产。”(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75—77页,上海教育版版社1962年版)
(3)正确处理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关系。一方面,教育从来是不会脱离政治的。哪个时代的教育,必然或多或少的反映那个时代的主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点,至少是其倾向或要求。“包括那些看上去只是单字、单词的堆积,不成文理,仿佛没有什么思想内容的杂字书在内,无例外的证实了这个道理。”(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20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例如宋人编的《百家姓》要用“赵”(天子第一号)开头,而明人编的《百家姓》要用“朱”字开头。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如果违背了它的规律,就不但破坏了语文教育自身,而且也使思想教育无法落实。例如我国古代曾有许多地位高、名气大的人,编写过许多种只顾灌输封建伦理思想而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识字课本,它们靠名人的名气,靠互相吹捧,甚至靠官府的行政力量推行,但都被群众的实践否定了。相反,“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皆非出自名人之手,而且都遭受过许多贬斥和非难,《千字文》讲了些生活常识,《三字经》讲了些伦理道德,《百家姓》只是押韵并无文理,但它们符合儿童识字的规律,所以广为流传。三条经验的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
(二)建立了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我国古代的文章学是起源很早,非常发达的。其中有些重要观点至今仍有价值,例如“文道统一”,义理、考据与辞章的关系等。在语文教育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如广泛的“评点法”等。
(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1)阅读训练:第一,基本原则——“文”“道”不可偏废。第二,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博览。(2)作文训练:第一,基本原则——“词”(辞章)“意”(义理)并重。第二,基本步骤——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梁章钜《退庵论文》引苏轼《与侄简书》)
(3)基本方法——多作多改,而且强调学生自己改,随着思想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断改。例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欧阳修改定《醉翁亭记》首句“环滁皆山也”的故事,王安石改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等。

第6题:

依教材的体系区分的语文教材有:全编式语文教材;分编式语文教材。()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且开文选型语文教材先河的教材是()。

A宋代《文章正宗》

B宋代《文章轨范》

C南朝•梁《昭明文选》

D清代《古文观止》


C

第8题:

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不包括()。

A、思维规律知识

B、听说读写知识

C、语言知识

D、文章知识


正确答案:A

第9题:

简论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历史变化和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古代语文教材中没有语文知识,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文章学等语文知识,都隐含在各篇文章中,教学中由教师随文章确定,相机处理。
(2)1935年夏Mian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为了“想给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之观念”,把语文知识编进了教材。当时还不够系统,在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
(3)新中国建立后,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主要采用知识短文的形式,自成体系。分成许多知识点,和听说读写材料组成单元。另外,在课前提示、课文注释、思考练习中也有随机讲解。在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
(4)根据历史的经验,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理,应该把语文知识进一步系统化,采取更完善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让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建立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训练体系。

第10题:

述评:新中国建立以来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发展


正确答案: (1)建国初期(1949——1955),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但缺乏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的系统性;
(2)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时期(1956——1957),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
(3)“大跃进”时期(1958——1960),•政治化倾向导致语文教材非语文化;
(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反对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也反对把语文课变成文学课,确定了语文课的工具科性质,1963年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充分体现了这种教材理论;
(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语文教材变成阶级斗争教材,完全违背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6)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5),新编语文教材与1963年的教材一脉相承,而且更趋成熟,并开展了多种教材的多种实验,主要有综合型和分科型两种;
(7)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