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听听那冷雨》为例,谈谈余光中“现代散文”的特色。

题目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谈谈余光中“现代散文”的特色。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作为台湾现代主义文学阵营中的一员大将,在现代诗创作方面颇具影响力的余光中把“革命”的火种引向散文领域。他想努力消除“五四”散文的负面影响,为他所大力倡导的“现代散文”的发展铺平道路。他不仅在理论上大力倡导“现代散文”,而且在创作中也积极实践这一理论。他的“现代散文”的创作具有以下特色:
①“弹性”。 纵观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他制造 “弹性” 的方法,首先表现在对各种文体的容纳上。他写的《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中兼容并蓄了这多种表现手法,而形成了一种多元的美感,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其次,余光中散文在句式上注意文白交融,中西合璧,雅俗相济,并且力求以长短句的错落有致来控制句子的速度,以插入句、倒装句来使文句更为摇曳多姿。如在《听听那冷雨》中,他的文字中透露着一种中国传统的音韵美,平仄讲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叠音字。在写雨来临时的时间节奏时,他使用的词汇就有“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等;在写到雨的声音是,又用到“滂滂沛沛”、“忐忐忑忑忐忑忑”等;写到雨打击在屋顶上的声音时,“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俨然是李清照的笔法。作者对雨的敏感度是超乎常人的,他通过这些异乎寻常的字句组合,创造出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的效果。这些叠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具有独特的文采性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诵性。这篇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余光中化用长短错杂的句式。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种长短相间的笔法,突破了呆板的长句式的枯燥抒情,又克服了诗歌分行,不成完整句式的形式,骈散结合,恰似如歌的行板,余韵绵长。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西化的句式。由此可见,他在中国古典文法,西方的意识流程,再加入民族情感一起融入散文中,做到了诗性散文的创新。
②“密度”。 余光中散文的“密度”,是指“文字的稠密,意象的繁复,以及结构、运笔的变化”。“密度”可以增加散文美感的浓缩性和辐射力,在尽可能精炼的文字中传达出难以穷尽的艺术魅力和人生蕴味。以他的《听听那冷雨》为例,文中以冷冷的雨珠,将在一颗敏感心灵中蠢蠢而动的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串起。蒋捷摧心折骨听雨词的哀苦,王禹偁黄冈竹楼冬雪夏雨的意趣; 杏花春雨, 商略黄昏雨;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或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都被余光中有机地组合成一幅凄楚凄迷的思乡图。散文家柯灵称赞《听听那冷雨》“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得是别辟一境”。他说:“方块字的形象性和平仄声,神而化之,竟凝结为一幅幅绵绵密密、千丝万缕的雨景,一阵阵远远近近,紧敲慢打的雨声,甚至那潮潮湿湿的雨意,清清冷冷的雨味,飘飘忽忽的雨腥, 一齐进入读者的眼耳鼻舌身, 同时渗透每根神经。”
③“质料”。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深具表现力。“弹性”和“密度”究其实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关键在于他散文语言有着特殊的“质料” 。余光中的散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不仅“有声,有色,有光”,而且“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更有一种“奇幻的光”“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 余光中这种独有的创造性的句型与节奏,正像他自己所声称要追求的那种“把螺丝钉全部上紧了的富于动力的东西”,构成了余光中“坚实如油画,遒劲如木刻”,崇高、繁复、强烈散文风格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听听那冷雨》的作者是著名的台湾作家余光中。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听听那冷雨》一文,余光中调动了人的哪些感觉器官来展示“雨”这一自然现象的。()

  • A、听觉
  • B、触觉
  • C、视觉
  • D、味觉
  • E、嗅觉

正确答案:A,B,C,D,E

第3题: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主题可以概括为()。

A、爱情

B、亲情

C、乡愁

D、伤春


参考答案:C

第4题: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冷雨”的深刻意蕴是什么?


正确答案: 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域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

第5题:

《听听那冷雨》的作者是()

  • A、梁实秋
  • B、鲁迅
  • C、余光中
  • D、林语堂

正确答案:C

第6题: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是()。

  • A、爱情
  • B、亲情
  • C、乡愁

正确答案:C

第7题: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着力挖掘汉语言文字的美感与韵味,被视为“可读性”散文的典范之作。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赞同这样的看法。理由是:善用重叠手法,并“诗化”散句,使之具有优美的节奏和浓郁的韵味,这是“余体”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两大原因。
余光中善用叠字叠句,虽有师承李清照《声声慢》的痕迹,如“单调里自有一咱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但更多的还是创新,如“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等,因此,本文具有一种音乐美。
而且,文中的句子还经作者精心的“诗化”,短句如“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等,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如“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等,又仿佛如歌的行板,都产生了悦耳的美感。而“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等,更是节奏鲜明强烈,可以让人脱口唱出来。

第8题:

散文集《听听那冷雨》的作者是( )

A、余光中

B、张晓风

C、三毛

D、毕淑敏


参考答案:A

第9题:

张晓风的散文《愁乡石》被收入散文集()

  • A、《故乡的云》
  • B、《愁乡石》
  • C、《听听那冷雨》
  • D、《听雨》

正确答案:B

第10题: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忐忐忑忑忐忐忑忑”,既拟声,又拟动态。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