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A、认为“格”即“至”B、把“至”递训为“穷”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题目

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

  • A、认为“格”即“至”
  • B、把“至”递训为“穷”
  • 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
  • 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句中“穷”是指贫穷.()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

第2题: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__________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__________,告之以祸难而观其__________,醉之以酒而观其__________,临之以利而观其__________,期之以事而观其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穷,勇,性,廉,信,识

B.穷,识,勇,性,廉,信

C.穷,勇,信,性,识,廉

D.穷,性,识,勇,信,廉


正确答案:B
本题描述的是诸葛亮的用人之道。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第3题:

A、B、C三个大学生到某乡镇当村官,一个到了富村,一个到了穷村,二个到了不富不穷的村。但究竟谁到了哪个村,人们开始不清楚,于是作了如下猜测: 甲:A到了富村,B到了穷村 乙:A到了穷村,C到了富村 丙:A到了不富不穷的村,B到了富村 后来证实,人们对甲、乙、丙三人的猜测都只对了一半。由此可以推出( )。 A.A到了富村,B到了穷村,C到了不富不穷的村 B.A到了穷村,B到了富村,C到了不富不穷的村 C.A到了不富不穷的村,B到了富村,C到了穷村 D.A到了不富不穷的村,B到了穷村,C到了富村


正确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用代入法,假设A项是正确的,那么甲的说法全都正确,与题干不符;假设B项是正确的,那么甲的说法全都错误,也与题千不符;假设C项是正确的,那么丙的说法全都正确,与题干不符;假设D项是正确的,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第4题:

黄宗羲认为()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 A、穷经
  • B、致知
  • C、适用
  • D、独创

正确答案:B

第5题:

在下文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______________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________________,告之以祸难而观其______________,醉之以酒而观其______________,临之以利而观其_____________,期之以事而观其_______________。


A. 穷,勇,性,廉,信,识
B. 穷,识,勇,性,廉,信
C. 穷,勇,信,性,识,廉
D. 穷,性,识,勇,信,廉

答案:B
解析:
解题指导: 本题描述的是诸葛亮的用人之道。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故B项正确。故答案为B。

第6题:

在有关生活态度的谚语中,有认为穷不可怕,是可改变的谚语男人穷灶有,女人穷仔有 (指男人女人只要还有锅和孩子,即使再穷,仍有希望改变现状 )出自( )。

A. 南平

B. 寿宁

C. 顺昌

D. 晋江


参考答案: A

第7题: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的特征是()。

A.存天理

B.灭人欲

C.穷其理

D.学其事


参考答案:D

第8题:

下列句中的“穷”不能理解为“尽”义的是()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谿

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芧茷,穷山之高而止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标准答案:A

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穷”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尽,完)
  • B、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穷:贫苦)
  •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治天下。(穷:不得志)
  • D、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止。(穷:止,息)

正确答案:B

第10题:

朱熹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里“穷”是指()。

  • A、从根本上探究
  • B、贫穷
  • C、缺乏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