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非营利组织的优势

题目

简述非营利组织的优势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非营利组织治理问题
一决策机制的空洞化与失衡性;
二信息披露制度和外部监督制度虚化;
三低效率;
四多头领导弊端;
五地区垄断和限制特征;
六深度行政干预与寻租行为;
七身份错位。

第2题:

简述非营利组织的优势
一,创新的优势;
二,深入社会基层,贴近弱势群体的优势;
三,承受风险的优势;
四,社会沟通的优势;
五,灵活调整的优势。

第3题:

简述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1)补助;
(2)减免税收;
(3)委托公共事务;
(4)法律管制;
(5)辅导监督。

第4题:

简述非营利组织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世界各主要国家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在西方,非营利组织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罗马传统和基督教传统当中。
(1)古希腊罗马的公益捐助传统。
(2)基督教传统与中世纪的教会慈善。
(3)现代非营利组织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市场化、民主化、私营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出现,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一个被称为“全球公民社会”的非营利部门正在形成。
一,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一个由非营利组织组成的庞大的非营利部门。
二,非营利部门在不同国家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三,在非营利部门的就业人口中,包括大量的志愿者,其规模大约占到该部门就业总人口的44%。
四,在非营利部门中,各个不同领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就业比重看,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爱尔兰,最发达的三个领域依次是:保健、教育和社会服务;在西欧,最发达的三个领域依次为教育、社会服务和保健;在拉美,则为教育、专业服务和保健;在中欧国家,依次为文化休闲、教育和社会服务。
五,从非营利部门的收入来源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服务收费(53%),其次为来自政府的各种资助(34%),再次为各种慈善所得(12%)。服务收费站比重较大的领域是专业服务、文化休闲和发展领域;政府资助占比重较大的领域是健康、社会服务和教育。

第5题:

简述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导向。


正确答案:(1)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2)增强经人为本的内部营销理论。
(3)深化自强自立的竞争意识。

第6题:

简述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联盟的步骤
一非营利组织对自身实力的评估;
二选择战略联盟伙伴;
三战略联盟的主要形式:
1.与交易关联的公益推广活动;
2.共同主题营销;
3.核发许可证。
四非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运作。

第7题:

试述非营利组织营销与企业营销相比,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优势?
困难:
1、与企业相比有关非营利组织顾客的特性、行为、观点、态度等的研究资料非常缺乏;
2、非营利组织营销常常要求顾客作出不太愿意的事情而企业营销仅要求顾客评估一件产品或服务;
3、非营利组织营销中应对的某些问题牵扯到特定的文化道德等不太容易得到广泛拥护;
4、通常,顾客配合非营利组织营销得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失去兴趣;
5、非营利事业的外部性比较大在很多时候回报与付出有很大差距。
优势:
1、非营利组织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的使命,造福整个社会。非营利组织在进行营销策划、制订营销战略、改善组织形象、提高服务质量时更强调非营利组织的“大义性”即义利共生这一道理。
2、对于一个非营利组织来说,产品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务或公共物品,而尤以服务为主。非营利组织的产品质量体现在服务中,提供的服务质量如何要以公众的标准来进行衡量;
3、非营利组织的推广过程中,在宣传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更注重将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传递给顾客使顾客能够理解、信任、监督、支持、并参与到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管理工作中;
4、非营利组织营销更加强调组织内的全员参与即树立全员营销理念。

第8题:

简述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1)设立目的在于服务大众,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改革与创新;
(2)组织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捐款人的捐助以及部分的服务收费;
(3)非营利组织活动以使命为出发点,组织众多具有共同理想的志愿者来实现使命;
(4)提供的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的劳务付出。

第9题:

简述非营利组织的组织能力评估。


正确答案:1、共同的价值观。
2、管理技能。
3、组织结构。
4、工作人员与志愿者。
5、信息管理系统。
6、领导的艺术。
7、动员资源。
8、公共关系。

第10题:

简述德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正确答案:德国的非营利组织不仅范围广,而且类型很多,如果作简明扼要的分类,分为公益必和互益性两大类。
(1)公益性组织涵盖了医疗、环保、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是德国社会福利服务事业的重要支柱,德国公益性组织的主体是社会福利服务,主要类型是社会服务、卫生保健和教育事业。在德国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中,社会福利服务组织的就业份额是最大的,占德国所有非营利组织就业人数的4/5,其中教育领域占整个德国非营利组织就业人数的近12%。
(2)互益性组织以行业协会和商会最为突出,这类组织要经济协调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