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 1978年后,改革和开放使中国工业引进了

题目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 1978年后,改革和开放使中国工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制度,现代化大型企业、大批量生产体制获得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些市场占有率高、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农村,乡镇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是城镇化的发展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比重的下降,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发展使中国经济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长期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经济增长速度也进入相对放缓,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亟须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另一方面,世界正处于新技术革命高潮中,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我们不能跟上形势,将会错失新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又一次发展机遇。 但是,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但内在素质不高; 第三产业发展慢、水平低;各类产业内部整体素质低,缺乏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地区间结构雷同,高水平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生产企业组织集中度低,缺乏规模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受到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过长的国有经济运作战线,国有企业强大的退出壁垒和某些产业的政策性进入壁垒,使非国有经济结构升级遇到障碍。农业投资需求不足、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难以从一般日用品向高档消费品升级等现象,使中国经济发展陷入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简述新经济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有() 。

A.加速了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B.推动了中国国内的体制改革

C.启动了中国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

D.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近代中国工业经历了()。

A.1840-1894年的兴起阶段

B.1894-1949年的曲折发展阶段

C.1949-1956年的复兴阶段

D.1956-1978年的平稳发展阶段

E.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阶段


参考答案:A, B

第3题:

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陈述, 不正确的是( )。

① 改革前的近 30 年, 从 1952 年到 1978 年,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步伐

② 改革前的近 30 年, 从 1952 年到 1978 年,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化发展步伐

③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010 年期间, 国家政策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④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010 年期间, 国家政策为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参考答案:B

第4题:

1978年中国的制造业因为改革开放呈迅猛的态势发展。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  )扭转了中国自1949年后逐渐对外封闭的情况,使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A.改革开放

B.一国两制

C.与时俱进

D.科学发展观

答案:A
解析:
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扭转了中国自1949年后逐渐对外封闭的情况,使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第6题:

透过改革开放,就能看清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进步逻辑,看清当代中国与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依存关系和良性互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就是

A.发展

B.改革开放

C.工业化

D.现代化建设


正确答案:B

第8题: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 )

A.土地

B.食品

C.劳动力

D.原材料


答案:ACD

第9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就是()的历程。

  • A、民主政治
  • B、改革开放
  • C、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历程。


正确答案: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下的初步转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中共中央及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调整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同时农村改革也是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在农村改革热火朝天推进的同时,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济形式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下转型的全面展开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强调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明确了改革的市场取向,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不仅明确了改革市场取向,而且提出了一个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以此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这几年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远未建
立,新旧体制摩擦加剧,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激化,改革出现波折,但这只是前进中的波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下新体制的初步建立
治理整顿期间,不仅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而且改革的取向也陷入迷茫。1992年,中国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改革的深度和难度加大,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上而下主要实行单项突破,必须由政府加强全面规划,自上而下总体推进,充分注意各方面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在继续坚持循序渐进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
经过1992年后的进一步改革,到2000年,一个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初具规模,市场已发挥了对资源的基础作用。然而,改革远未完成,许多领域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21世纪初,在已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迈开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