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题目

分析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卢梭是一位“自然教育”思想家。


答案:
解析:
【考査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卢梭的教育思想”,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参考答案】正确。卢梭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家,主张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第2题: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自然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其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①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②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③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④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①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4)自然教育的实施。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教育者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育。第一阶段,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第二阶段,儿童期的教育(2~ 12岁),又称“理智睡眠期”,主要进行儿童感官的训练并继续发展身体。要求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训练。可以用“自然后果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第三阶段,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第四阶段,在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5)对自然教育的评价: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的是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主义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他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路,提倡性善论,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他还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时期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并据此探讨了教育内容。卢梭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如:他分析了儿童身体健康教育;重视感觉教育的价值,并论述了感觉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反对古典主义和教条主义,倡导学习真实和有用的知识;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提倡启发式的教育;主张直观教学;反对向儿童灌输道德教条,要求养成符合自然发展的品德等。这些观点既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也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卢梭的教育学说包含着相当激进的思想,充满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其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意义。有人称,卢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他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同时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虽说卢梭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第3题:

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卢梭强调:
1)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
2)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
3)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4)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5)自然教育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施教。
影响:确立了一种教育遵循自然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杜威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现代欧美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第4题:

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一一论教育》,在近代教育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是建立在他的天性哲学基础之上的。他的天性哲学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即每个人生来就是自由的,自由是人所具有的可贵的天性。另外,“理性”和“良心”(或称“善良”)也是人生来具有的天性。 (2)卢梭首先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于三个方面: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3)关于自然教育的目的,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然人(或自由人),即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的人,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独立自主性。这种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把自己的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绝不压抑自己的自然本性,并且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独立的生活。 (4)卢梭进而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确切地说在上层社会中是无法实现这一理想的。因此,他提出当儿童一出生就把他放到远离城市的乡村中去实施自然教育,即在自然的怀抱中接受教育,他认为大自然本身就是儿童最好的教育者。 (5)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感想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即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最具进步性的教育理论,对欧美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卢梭的教育理论在我国也影响很大。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呼吁保护儿童纯真人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对我国的教育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卢梭的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的教育思想也使我国的教育实践有所改变。从对卢梭的教育观点的剖析不难发现,我们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精髓,在许多方面正是对卢梭观点的批判继承与发扬光大。

第5题:

试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机能心理学、实用主义哲学、社会进化论。从这些出发,他提出了以新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新理论,注重实验和活动,成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杜威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这也是教育无目的的思想基础。(3)教育无目的、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服务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内在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教育过程,在它本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在民主社会中,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是统一的。(4)论课程与教材杜威提出了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化的观念。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教材心理化是指把各门学科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之前的原来的经验,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之后再把直接经验组织化,从而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教材形式。(5)论思维与教学方法杜威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从做中学”。这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通过做中学来达到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教学的统一、课程与作业的统一、教材与教法的统一。根据杜威的科学的实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他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其一,疑难的情景;其二,确定疑难所在:其三,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其四,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其五,验证这个假设。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与主智主义的传统教育理论有本质区别,但该方法过于注重活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狭化了认知的途径,泛化了问题意识,在实践中也存在了诸多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6)论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杜威是西方现代教育派的理论代表。他对传统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挑战,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使美国教育由赫尔巴特主义转入杜威主义,并影响到其他国家。他是新教育的思想旗手。他的教育理论突破以往建立在主客体两分之上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将知行合一,使教学中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知识,突破了内发论和外铄论,将教育看做人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经验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在此基础上,他奠定了儿童中心论,解决教育与儿童相脱离的问题,并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统一,思维和经验的统一,解决教育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做中学这一建立在新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新方法,拓宽了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了教学专业化。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日本、中国、土耳其、苏联、墨西哥等国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因其理论偏重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而使得教育实践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及引发了自由与纪律、教师与学生等诸多矛盾:另外根据经验和教材心理化原则编写新型教材的设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

第6题:

试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内容,意义及局限性。


答案:
解析: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自然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自然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影响。(1)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①自然教育的含义。自然教育是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地发展。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卢梭指出要保证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灌输、压制和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共同培养起来的。而只有后两者和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卢梭指出,自然教育主要是针对富人的c因为穷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已经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们也只能接受这种教育。②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这个概念是与“公民”、“国民”等概念相对立的。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就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自然人”虽然是与专制国家的“公民”相对的概念,但它并不与“社会人”完全不容。自然人既能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职责,又能保持纯真的天性,自由地发展,不受腐蚀和侵蚀。③自然教育的原则方法:第一,正确看待儿童。卢梭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不能用成人的思想来代替儿童的思想和感情。卢梭指出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要改变对儿童的看法。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他呼吁人们既不要把孩子当成待管教的奴仆,也不能把他作为成人的玩物。第二,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他主张对儿童实行消极教育,就是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的发展。但消极教育并非是无所作为,还有两件事情要做:一是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们的自然倾向和特点;二是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此外,卢梭也注意到了儿童天性中的个体差异,强调要因材施教。④自然教育的实施。卢梭告诫教育者要按照儿童的年龄去对待他们。他在《爱弥儿》一书中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婴儿期的教育(出生后的2年)。卢梭认为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第二阶段是儿童期的教育(2~12岁)。卢梭提出这一时期在锻炼儿童感官并继续发展他们身体的同时,还要让儿童在这一时期掌握一些道德观念,但要联系具体事例进行,而且要行动多于口训。第三阶段是青年期的教育(12~ 15岁)。这一阶段的教育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劳动教育两个方面。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供能力放在首位,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在劳动教育方面,他主张学生必须学习一门职业。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思想得到陶冶,同时锻炼思维能力。第四阶段是青春期的教育(15~ 20岁)。卢梭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接受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2)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①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直到现在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②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要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卢梭所提出的“自然人”实际上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他在这个问题的论述中所包含的重视普通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身心两健,培养独立判断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教育思想中的宝贵理论财富。③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他对封建教育腐朽性的揭露切中时弊,对新教育所提出的设想则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但在当时的法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对整个欧洲,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教育家都在研究、实践、修正和丰富卢梭的教育思想,新的儿童观被广为普及。卢梭提出的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的号召,也一直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3)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局限性①卢梭主张的摆脱社会制约而率性发展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他将天性与社会性截然分离,视天性为至上,视教育为自然成长,是不正确的。贯穿这种哲学最终会导致教育的消亡。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是社会性而非生物性的,教育是社会学而非生物学,发展人性必须在现实社会中而不在真空中进行,不能抛弃社会性与历史性而抽象地谈天性发展。因而他培养的“自然人”带有浓重的生物主义色彩,同时也是小资产者的化身。②卢梭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注重生活经验的价值,而忽视人类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作用,也轻视由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科学知识的意义、价值,轻视书本,轻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由定理、公理组成的系统知识,这是自然教育中的根本缺陷和消极的东西。因为以此取得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只囿于实用而无系统性和丰富性。人类文化传统是形成人能力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否定了数千年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就等于取消了教育。③卢梭将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儿童在生活中进行的学习不能保证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只有教师按照科学体系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授知识,才能使儿童取得优良成绩。另外,卢梭又是极端的直观教学的倡说者,拒绝使用仪器、模型势必会缩小学习空间,影响学习效果。④卢梭对儿童教育的四个阶段划分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刻板和机械,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第7题: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答案:
解析: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自然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其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①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②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③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④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①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4)自然教育的实施。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教育者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育。第一阶段,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第二阶段,儿童期的教育(2~ 12岁),又称“理智睡眠期”,主要进行儿童感官的训练并继续发展身体。要求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训练。可以用“自然后果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第三阶段,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第四阶段,在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5)对自然教育的评价: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的是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主义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他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路,提倡性善论,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他还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时期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并据此探讨了教育内容。卢梭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如:他分析了儿童身体健康教育;重视感觉教育的价值,并论述了感觉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反对古典主义和教条主义,倡导学习真实和有用的知识;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提倡启发式的教育;主张直观教学;反对向儿童灌输道德教条,要求养成符合自然发展的品德等。这些观点既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也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卢梭的教育学说包含着相当激进的思想,充满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其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意义。有人称,卢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他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同时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虽说卢梭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第8题:

( )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作品。


答案:《爱弥儿》,
解析:

第9题:

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①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的教育,即教育应该使人保持普良的天性和天生的能力,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教师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②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③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原则a.强调要正确看待儿童,不应该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教育;b.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的秩序来进行教育,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儿童,要让儿童遵循自然规律率性发展。④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他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即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青年期(12~15岁)和青春期。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任务。

第10题:

试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自然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其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①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②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③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④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①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4)自然教育的实施。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教育者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育。第一阶段,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第二阶段,儿童期的教育(2~ 12岁),又称“理智睡眠期”,主要进行儿童感官的训练并继续发展身体。要求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训练。可以用“自然后果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第三阶段,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第四阶段,在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5)对自然教育的评价: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的是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主义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他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路,提倡性善论,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他还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时期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并据此探讨了教育内容。卢梭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如:他分析了儿童身体健康教育;重视感觉教育的价值,并论述了感觉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反对古典主义和教条主义,倡导学习真实和有用的知识;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提倡启发式的教育;主张直观教学;反对向儿童灌输道德教条,要求养成符合自然发展的品德等。这些观点既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也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卢梭的教育学说包含着相当激进的思想,充满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其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意义。有人称,卢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他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同时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虽说卢梭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