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其中的“守圉

题目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其中的“守圉”即“守御”,“圉”和“御”是()。

  • A、古今字
  • B、通假字
  • C、异体字
  • D、繁简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


正确答案:对

第2题:

晏子为臣进谏言,很注重策略,在这一故事中,晏子运用归谬的方法使齐景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结果不支解并释放了圉人。你能从齐景公的角度解释不杀圉人并释放圉人的原因吗?请简述原因。(2分)


正确答案:
支解人的酷刑不能从我开始。不能因死一马之故积怨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总之,勿伤吾仁也。

第3题:

儒家“五大圣人”指( ).

A.孔子、孟子、曾子、颜子、子思

B.孔子、孟子、墨子、颜子、子思

C.孔子、孟子、墨子、道子、颜子

D.孔子、道子、颜子、墨子、子思


正确答案:A

第4题:

()是庄子对墨子的评价。

  • A、善守御
  • B、节律苦行
  • C、为节用
  • D、好学而博

正确答案:D

第5题:

在学习完《鱼我所欲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C.子墨子之守国有余(《公输》)
D.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乡”通“向”;A项中的“厝”通“措”;c项中的“圉”通“御”;D项中的“衡”通“横”。B项中无通假现象,故当选。

第6题:

(四)公输(节选)

①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②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③子墨子亦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④楚王问其故。 ⑤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卜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⑥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请从选文中找出与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写在相应的横线上。(2分)

①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子墨子九距之
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第7题:

在学习完《鱼我所欲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C、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D、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通假字。题干中的“乡”通“向”,意为“从前,以前”;A项中的“厝”通“措”,意为“放置”;C项中的“圉”通“御”,意为“抵挡”;D项中的“衡”通“横”,意为“梗塞”。B项中无通假现象,故当选。

第8题:

(—)文言文阅读〈7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8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7.《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正确答案:

第9题:

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勇力抚世,();富有四海,()。

  • A、守之以让;守之以谦;守之以怯
  • B、守之以怯;守之以让;守之以谦
  • C、守之以让;守之以怯;守之以谦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儒家“五大圣人”指()。

  • A、孔子、孟子、曾子、颜子、子思
  • B、孔子、孟子、墨子、颜子、子思
  • C、孔子、孟子、墨子、道子、颜子
  • D、孔子、道子、颜子、墨子、子思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