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面为300mm×500mm的钢筋混凝土梁,净跨度为L0=6m,承受均面荷载500kN/㎡支撑在370mm厚的砖墙上,按满压墙计算,计算砖墙的局部受压应力。梁的均布线荷载为()kN/m。A、120B、130C、150D、160

题目

截面为300mm×500mm的钢筋混凝土梁,净跨度为L0=6m,承受均面荷载500kN/㎡支撑在370mm厚的砖墙上,按满压墙计算,计算砖墙的局部受压应力。梁的均布线荷载为()kN/m。

  • A、120
  • B、130
  • C、150
  • D、160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窗间墙截面尺寸为1000mm×240mm,采用MU10级砖、M5级混合砂浆砌筑,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墙上支承钢筋混凝土梁,支承长度240mm,梁截面尺寸b×h=200mm×500mm,梁端支承压力的设计值为50kN,上部荷载传来的轴力设计值为120kN,试验算梁端局部受压承载力。


参考答案:

第2题:

某承受均布荷载的简支梁跨度l0=5m,截面尺寸b×h=200mm×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箍筋为HPB300级,纵筋为HRB335级钢筋,单排纵向受力钢筋,梁净跨为5m,as=40mm。假设梁的支座截面承受剪力设计值V=150kN,则该截面所需的箍筋总面积与间距的比值Asv/s最接近于(  )。


A、0.51
B、0.54
C、0.65
D、0.82

答案:C
解析: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第6.3.4条式(6.3.4-1)计算,0.7ftbh0=0.7×1.10×200×460=70840N<V=150000N,需要按计算确定腹筋;当V>0.7ftbh0、300<H≤500mm,构造要求为:最小配箍面积:Asv,min=(0.24ft/fyv)×b×s=(0.24×1.10/270)×200×200=39.1mm2;箍筋最小直径Dmin=6mm,箍筋最大间距smax=200mm;复核截面尺寸为:hw=h0=460mm;根据第6.3.1条规定,矩形截面受弯构件,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式条件:当hw/b≤4时,V≤0.25βc×fc×b×h0,即0.25βc×fc×b×h0=0.25×1.00×9.55×200×460=219650N≥V=105336N,满足要求;根据第6.3.4条规定,矩形截面的一般受弯构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代入数据解得,该截面所需的箍筋总面积与间距的比值为:



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3题:

有一混凝土简支梁,计算跨度 l0=5.7m,承受均布荷载,其中永久荷载标准值为 10kN/m(不包括梁自重)。可变荷载标准值为 9.5kN/m,采用 C30 混凝土,HRB335 钢筋,环境类别为二(a)类。试确定梁的截面尺寸和纵向受拉钢筋面积。(钢筋混凝容重为 25kN/m3,结构重要性系数取 1.0)。


参考答案:

第4题:

某2层钢筋混凝土办公楼浴室的简支楼面梁,安全等级为二级,从属面积为13.5m2,计算跨度为6. 0m,梁上作用恒荷载标准值gk= 14. 0kN/m (含梁自重),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梁上活荷载标准值Pk =4.5kN/m,见图2-2。




假定,该梁两端均与框架柱刚接,当进行截面抗震验算时,试问,该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梁端剪力设计值VGb(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假定重力荷载对该梁抗震不利。
(A) 40 (B) 50
(C) 60 (D) 65


答案:C
解析:

答案:(C)
解答:按《抗规》表5.1.3,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梁上均布荷载为:
D+0.5L=14+0.5×4.5=16.25kN/m
按《抗规》式(5.4.1),VGb=1.2x×0.5×16.25×6.0=58.5kN

第5题:

钢筋混凝土简支矩形截面梁尺寸为250mm×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梁受拉区配置3Φ20的钢筋(As=942mm2),混凝土保护层c=25mm,承受均布荷载,梁的计算跨度l0=6m。

2.若已知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0.825,则该梁的短期效应刚度最接近于(  )kN·m2。

A、27657
B、22702
C、22610
D、23610

答案:A
解析: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第7.2.3条规定,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模量的比值为:



对于矩形截面,γf=0;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为:



根据式(7.2.3-1)计算,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为:



式中,γf为受拉翼缘截面面积与腹板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由此可知,A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6题:

某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计算跨度l0为6.3m,跨中有一短挑梁(见图),挑梁上作用有距梁轴线400mm的集中荷载P=250kN,梁上的均布荷载设计值(包括自重)g=9kN/m,混凝土为C25,纵筋采用HRB400钢筋,箍筋采用 HRB335钢筋。截面有效高度h0=465mm。



设箍筋间距s=100mm,形式为双肢箍,支座截面弯矩设计值M=226.640kN·m,剪力设计值V=153.35kN,扭矩设计值T=50kN·m,Wt=41666667mm3。已知截面满足规范的要求,则按支座截面计算的截面抗剪箍筋面积最接近于( )mm2。 提示:按集中荷载下的剪扭构件计算,剪跨比λ=3。

A..64
B..85
C..94
D..107

答案:A
解析:

第7题:

某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计算跨度l0为6.3m,跨中有一短挑梁(见图),挑梁上作用有距梁轴线400mm的集中荷载P=250kN,梁上的均布荷载设计值(包括自重)g=9kN/m,混凝土为C25,纵筋采用HRB400钢筋,箍筋采用 HRB335钢筋。截面有效高度h0=465mm。




A..76
B..99
C..102
D..138

答案:D
解析:

第8题:

某单跨简支梁,计算跨度l0=6m,永久荷载标准值gk=16kN/m(含自重),可变荷载标准值qk=7kN/m(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是0.7),则基本组合时梁跨中最大弯矩设计值为()。

A、103.5kN.m

B、128.07kN.m

C、130.5kN.m

D、141.3kN.m


参考答案:C

第9题:

某砌体结构住宅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挑梁,如题1图所示,墙内设240mm×240m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挑梁根部截面尺寸b×hb=240mm×500mm,墙厚均为240mm。挑梁端部集中恒荷载标准值为Fk=16.5kN,均布恒荷载标准值(含梁自重)g1k=15.0kN/m,均布活荷载标准值q1k=6.8kN/m。试问,楼层挑梁的倾覆力矩设计值Mmax(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按永久荷载效应控制计算。


A. 95
B. 90
C. 85
D. 80

答案:B
解析:
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7.4.2条,由于2.2hb=2.2×500=1100mm,l1=2700mm,l1≥2.2hb,因此根据《砌规》式(7.4.2-1),挑梁计算倾覆点至墙外边缘的距离为:x0=0.3hb=0.3×500=150mm,且0.13l1=0.13×2700=351mm,x0<0.13l1,故x0=150mm。其中,l1为挑梁埋入砌体墙中的长度;hb为挑梁的截面高度。因墙内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倾覆点到墙外边缘的距离取0.5x0=0.5×150=75mm。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3.2.3条、第3.2.5条和表3.2.5,挑梁倾覆力矩设计值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时,Mov=1.35×[16.5×(1.8+0.075)+15×1.8×(1.8/2+0.075)]+1.4×0.7×6.8×1.8×(1.8/2+0.075)=77.3+11.7=89.0kN·m。
  根据《砌规》第7.4.5条,挑梁的最大弯矩设计值Mmax可按下式计算:
  Mmax=Mov
  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90,因此答案选B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①挑梁计算倾覆点至墙外边缘距离的确定方法,得到倾覆点的位置;
  ②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S的计算方法;
  ③挑梁最大弯矩设计值Mmax的确定方法。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根据挑梁埋入砌体墙中的长度及挑梁的截面高度,得到梁的计算倾覆点到墙外边缘的距离x0。由于挑梁下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计算倾覆点到墙外边缘的距离取原x0的一半。
  ②按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公式,计算挑梁的荷载设计值对倾覆点截面产生的弯矩Mov,挑梁最大倾覆力矩设计值即为Mov。

第10题:

某2层钢筋混凝土办公楼浴室的简支楼面梁如图,安全等级为二级,从属面积为13.5,计算跨度为6.0m,梁上作用恒荷载标准值gk=14.0kN/m(含梁自重),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梁上活荷载标准值=4.5kN/m。[2012年真题]

假定,该梁两端均与框架柱刚接,当进行截面抗震验算时,试问,该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梁端剪力设计值VGb(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假定重力荷载对该梁抗震不利。

{图}

A、40
B、50
C、60
D、65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5.1.3可知,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梁上均布荷载为:q=D+0.5L=14+0.5×4.5=16.25kN/m。
根据式(5.4.1)计算,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