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继发性肺结核病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题目

试述继发性肺结核病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局灶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灶数量肺尖下2~4cm处,一个或数个病变;②病变性质增生为主,也可为渗出和中央有干酪样坏死;③临床表现常无自觉症状;④转归病人免疫力低时可发展为浸润型肺结核,免疫力强时则纤维化、钙化而痊愈。
(2)浸润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变数量肺尖或锁骨下区域;②性质以渗出为主,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③临床表现常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咳嗽、咯血、痰中查出结核杆菌;④转归A.治愈;B.恶化成急性空洞,干酪样肺炎等;C.转变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变数量多在肺上叶,一个或多个;②性质厚壁空洞及肺内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结核病灶;③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大咯血等;④转归A.窒息而死;B.肺心病;C.治愈—开放性愈合。
(4)干酪样肺炎:①位置广泛,一个肺叶或几个肺叶;②性质大量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干酪样坏死;③临床表现危重;④转归预后差。
(5)结核球:①位置肺上叶;②性质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③临床表现多无症状;④转归A.转为静止;B.恶化进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变特点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正确答案: 大叶性肺炎根据病变特点可分为4期:
(1)充血水肿期:肺叶肿胀,质量增加,呈暗红色,切面上可挤出带泡沫的浆液,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较多的浆液性渗出物。临床上可闻及捻发音或湿啰音,X线显淡薄而均匀的阴影。
(2)红色肝样变期:病变肺叶肿胀,质量增加,色暗红,质地实变如肝,肺泡腔内充满含大量纤维蛋白和中等量红细胞的渗出物。临床上表现肺实变体征,因肺泡腔内红细胞崩解,可使痰液呈铁锈色。
(3)灰色肝样变期:此期充血消退,故病变肺由红色变为灰白色,切面干燥,颗粒状,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肺组织呈贫血状态,肺泡壁内红细胞大多溶解消失,而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临床特点基本上与红色肝样变期类似。
(4)溶解消散期:病变肺略带黄色,切面颗粒观消失,质地变软,挤压切面上可涌出混浊液体,镜下中性粒细胞大多变性崩解,肺泡巨噬细胞明显增多。临床上肺实变体征消失,又可闻及湿性啰音。

第2题:

简述继发性肺结核病分型及各型病变特点?


正确答案: (1)局灶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最早的表现。
其特点:①位于右肺尖部。
②单个或数个以增生为主,病灶直径为0.5-1CM。
③无明显临床症状。
④多以纤维化、钙化而自然愈合。
(2)浸润性肺结核:最常见
其特点:①多位于右肺尖的锁骨下区。
②以渗出为主,中央常为干酪样坏死,病灶直径2-3cm。
③X线呈边缘模糊的絮状阴影。
④结局多为吸收、纤维化、钙化,少数恶化可出现急性空洞或干酪样肺炎。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其特点:①多有急性空洞形成。
②病变特征为一个或数个厚壁空洞形成及新老并存的支气管播散病灶。
③病程长,病变复杂,可发展为肺硬化,肺心病。
(4)结核球:(结核瘤)
①多位于肺的上叶,一般为单个。
②直径2-5cm。
③孤立,纤维包裹,境界清楚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灶。
④静止性病灶,手术切除效果最好,可液化,破溃、引起扩散。
(5)干酪样肺炎:极少见。
①多发生在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
②病变范围:小叶、段、大叶。
③肺叶肿大,变实,灰黄色、可有急性空洞;
镜下:广泛的干酪样坏死,大量的渗出及大量的结核杆菌。
④严重的中毒症状,迅速死亡。
(6)结核性胸膜炎: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变中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
①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病变为浆液纤维素性炎可机化粘连。
②增生型结核性胸膜炎:多见于肺尖、局限。以增生变化为主,可致胸膜增厚。

第3题:

试述良性高血压时心、肾和脑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正确答案: (1)心:左心室因压力负荷增加发生代偿性肥大。代偿期内,左心室向心性肥大(左心室壁增厚,但心腔部扩大),发生失代偿时,左心室离心性肥大(逐渐出现左心室心腔扩张)。当心脏发生上述病变时,即属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可有心悸,心电图示左室肥大及劳损,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
(2)脑:①高血压脑病:脑水肿或伴有点状出血。临床上表现为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及意识模糊;②脑软化灶:通常为多数小灶,称微囊梗死灶,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③脑出血:多为大出血,常发生于基地节、内囊,其次为大脑白质。当出血范围大时,可破入侧脑室。临床上常表现为突然发生昏迷、呼吸加深、脉搏加速、肢体迟缓、肌腱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等。内囊出血者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或感觉消失。
(3)肾:双侧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也称为细动脉性肾硬化。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填充性增生。光镜下,病变区肾细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健存的肾小球代偿性肥大,所属肾小管代偿性扩张。临床上可有轻至中度蛋白尿,少见有透明或颗粒管型。病变严重时可有多尿、夜尿及低比重尿和比重固定尿,血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氮升高,甚至出现尿毒症。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继发性肺结核病分型及各型病变特点?

正确答案: (1)局灶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最早的表现。
其特点:①位于右肺尖部。
②单个或数个以增生为主,病灶直径为0.5-1CM。
③无明显临床症状。
④多以纤维化、钙化而自然愈合。
(2)浸润性肺结核:最常见
其特点:①多位于右肺尖的锁骨下区。
②以渗出为主,中央常为干酪样坏死,病灶直径2-3cm。
③X线呈边缘模糊的絮状阴影。
④结局多为吸收、纤维化、钙化,少数恶化可出现急性空洞或干酪样肺炎。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其特点:①多有急性空洞形成。
②病变特征为一个或数个厚壁空洞形成及新老并存的支气管播散病灶。
③病程长,病变复杂,可发展为肺硬化,肺心病。
(4)结核球:(结核瘤)
①多位于肺的上叶,一般为单个。
②直径2-5cm。
③孤立,纤维包裹,境界清楚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灶。
④静止性病灶,手术切除效果最好,可液化,破溃、引起扩散。
(5)干酪样肺炎:极少见。
①多发生在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
②病变范围:小叶、段、大叶。
③肺叶肿大,变实,灰黄色、可有急性空洞;
镜下:广泛的干酪样坏死,大量的渗出及大量的结核杆菌。
④严重的中毒症状,迅速死亡。
(6)结核性胸膜炎: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变中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
①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病变为浆液纤维素性炎可机化粘连。
②增生型结核性胸膜炎:多见于肺尖、局限。以增生变化为主,可致胸膜增厚。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试述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类型。


正确答案:结核病具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变质、渗出和增生。以渗出为主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以增生为主的病变是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结核结节又称结核肉芽肿,是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组成,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以变质为主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干酪样坏死。

第6题:

继发性肺结核病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是()

  • A、结核性胸膜炎
  • B、局灶型肺结核病
  • C、结核球
  • D、浸润型肺结核病
  • E、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正确答案:D

第7题:

试述VD常见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VD常见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如下:(1)多发梗死性痴呆:为最常见的类型,常有一次或多次卒中史,病变可累及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基底节区。当梗死脑组织容量累积达80~150ml时即可出现痴呆。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反复发作的卒中史。典型病程为突然发作、阶梯式进展和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每次发作遗留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和精神行为学异常,最终发展为全面性认知功能减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如偏瘫、失语、偏盲、假性球麻痹)和突发的认知功能损害。神经影像学可见脑内多发低密度影和脑萎缩。(2)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单次脑动脉主干闭塞引起的痴呆。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死于急性期,少数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3)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是指与脑高级皮质功能相关的特殊部位梗死所致的痴呆,包括皮质(海马与角回)或皮质下(丘脑、尾状核、壳核及苍白球)。(4)皮质下血管性痴呆:包括多发腔隙性梗死性痴呆、腔隙状态、Binswanger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痴呆,与小血管病变有关。主要表现为皮质下痴呆综合征,即执行功能障碍为主,记忆损害较轻,早期出现精神行为学异常。(5)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急性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脏骤停、脱水、低血压)后分水岭梗死所致痴呆。(6)出血性痴呆;指脑出血及慢性硬膜下血肿造成的痴呆。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正常颅压脑积水导致的痴呆是否包括在内尚有争议。(7)其他病因引起的痴呆:包括原因不明和罕见的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如烟雾病和先天性血管异常等合并的痴呆。

第8题:

试述感觉过度的临床特点及常见病变?


正确答案: 多发生在感觉障碍的基础上,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疼痛(潜伏期),达到刺激阈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患者不能正确指出刺激部位和判明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有时感觉疼痛由刺激点向四周扩散,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后作用);常见于周围神经病变和丘脑病变。

第9题:

试述白斑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白斑可发生在口腔各部位黏膜,以颊舌最为多见,为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边界清楚,临床可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两类。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上皮钉突伸长且变粗,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正确答案: 它是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为主要病变的一种急性炎,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病理变化如下:
(1)肉眼:双侧肾脏轻到中度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充血,称为大红肾。有的病例肾脏表面及切面有散在粟粒大小出血点,又称为蚤咬肾。
(2)光镜:双肾绝大多数肾小球广泛受累。肾小球体积大。细胞数量增多,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的增生及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有时伴有脏层上皮细胞的增生。同时内皮细胞肿胀。病变严重时毛细血管壁发生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血管破裂引起出血。部分病例壁层上皮细胞明盘增生形成月牙形的新月体。由于肾小球缺血,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肾小管管腔内可出现由蛋白、细胞等集聚而形成的圆柱状的管型,如蛋白管型、红细胞管型和细胞分解产物聚集形成的颗粒管型。肾间质充血、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和补体C3呈颗粒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
(3)电镜:基膜和脏层上皮细胞间可见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沉积物也可位于内皮细胞下或基底膜内。同时可见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