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因超载被公路管理机关执法人员李某拦截,李某口头作出罚款200

题目

刘某因超载被公路管理机关执法人员李某拦截,李某口头作出罚款200元的处罚决定,并要求当场缴纳。刘某要求出具书面处罚决定和罚款收据。李某认为其要求属于强词夺理,拒绝听取其申辩。关于该处罚决定,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A、该处罚决定不成立,刘某可以拒绝
  • B、该处罚决定违法,刘某缴纳罚款后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 C、该处罚决定不成立,刘某缴纳罚款后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 D、该处罚决定无效,刘某可以拒绝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张某骑摩托逆行,被交警李某拦下,李某口头决定对张某处以200元的罚款,张某要求李出示书面处罚依据和罚款收据,李说张是无理取闹,这一处罚决定,下列哪个说法正确的?( )

A 无效

B 违法

C 可以取消

D 决定不成立


正确答案:D

第2题:

张某因逆行驶被交通警察李某拦截,李某口头作出罚款200元的处罚决定,并要求当场缴纳。张某要求出具书面处罚决定和罚款收据,李某认为其要求属于强词夺理,拒绝听取其申辩。关于该处罚决定,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A.该处罚决定无效

B.该处罚决定违法

C.该处罚决定可以被撤销

D.该处罚决定不成立


正确答案:D
《行政处罚法》第41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31条、第32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申辩权利的除外。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l06条规定:人民警察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向被处罚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被处罚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第3题:

某国有企业总经理李某经人介绍,结识某旅行社副经理刘某。后李某因经济问题被停职,在检察机关立案期间,李某在刘某帮助下以观光为名出境。李某、刘某共同构成叛逃错误。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4题:

村民李某(72岁)与张某(61岁)因土地纠纷互生怨恨,李某欲报复张某,但恐力不从心,遂叫来邻村刘某(17岁,无违法犯罪经历),要其伺机殴打张某。2011年7月3日,刘某在李某带领下持棍棒来到张某家中,李某指使刘某将张痛打一顿后离去,所幸未造成张某过大伤势(经鉴定属轻微伤),张某被打后向A派出所报案,7月4日,刘某在家中被A派出所口头传唤到案,刘某对上述违法行为如实进行了陈述,但李某因外出暂未到案。A派出所结合对张某询问情况认定:刘某在李某指使下殴打张某事实清楚,证据确凿。7月4日,A派出所呈报所属公安局作出如下处罚决定:以殴打他人行为对李某、刘某各处行政拘留5日并处罚款200元。当日,A派出所将刘某送拘留所执行拘留,次日,李某回家后被A派出所执行行政拘留。 问: 公安机关对刘某、李某的处罚是否适当?如不适当,请指出。


正确答案: 1、刘某不满18周岁违反治安管理应比照李某从轻或减轻处罚。;
2、李某教唆他人违反治安管理应当比照刘某从重处罚。
3、李某已满70岁,刘某不满18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均属不执行行政拘留的情形,而A派出所错误对二人执行行政拘留。
4、受害人张某已满60岁,刘某、李某殴打60周岁以上的人属于加重情节,应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5题:

刘某因超载被公路管理机关执法人员李某拦截,李某口头作出罚款200元的处罚决定,并要求当场缴纳。刘某要求出具书面处罚决定和罚款收据,李某认为其要求属于强词夺理,拒绝听取其申辩。关于该处罚决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该处罚决定不成立,刘某可以拒绝
B.该处罚决定成立但违法,刘某缴纳罚款后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C.该处罚决定不成立,刘某缴纳罚款后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D.该处罚决定无效,刘某可以拒绝
E.行政相对人不能放弃陈述、申辩的权利

答案:B,D,E
解析:
行政处罚是要式行政行为,如果处罚不具备法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则此行为实际上尚未成立。在行政行为不成立的情况下,当事人可拒绝交罚款,也可提起诉讼或复议。本题中,虽然有重大违法的情形(当场处罚超过50元),但由于该行为缺乏成立的形式要件,所以应按照该行为不成立来处理。另外,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该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另依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6题:

张某因逆行驾驶被交通警察李某拦截,李某作出罚款200元的处罚决定,并要求当场缴纳。张某要求出具书面处罚决定和罚款收据,李某认为其要求属于强词夺理,拒绝听取其申辩。关于该处罚决定,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该处罚决定无效

B.该处罚决定违法

C.该处罚决定可以被撤销

D.该处罚决定不成立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行政处罚法第41条的规定,这种情况属于行政处罚不成立的情况,既然是不成立,即视为行为根本不存在,不产生对其合法性、有效性等方面的任何评价。

第7题:

被告人李某,男,32岁,某工厂工人。某日下午,李某因为琐事与同事刘某发生了争执,并有互相推打行为,后被在场的同事劝开。回家后,李某便产生杀害刘某的念头,于是携带了一把猎枪前往工厂寻找刘某。到了工厂以后,李某手持猎枪四处寻找刘某,并在刘某工作的车间内找到了刘某。李某用枪口对着刘某,准备枪杀刘某。此时,周围的同事开始劝说李某放弃对刘某的伤害,刘某自己也向李某求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李某放走了刘某,并持枪返回了家中。第二天,李某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问题:对李某应如何定罪处罚?请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答:李某犯故意杀人罪,但是犯罪中止,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应免除处罚。
根据刑法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根据这一定义,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如下:(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中止犯罪的决意,是指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行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不继续犯罪或不使犯罪结果发生的选择。(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既是认定其主观上有无中止犯罪的意识根据,也是犯罪申止是否成立的根据。(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之中,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4)犯罪中止必须有效地阻止了犯罪出现既遂。李某用枪口对着刘某,准备枪杀刘某,已经着手实行了犯罪,但是在可以将犯罪继续实施下去的场合下,李某自动中止了犯罪,成立犯罪中止。虽然此时有刘某的求饶和旁边同事的劝说,但并不足以阻止李某继续实施犯罪,因此,李某停止犯罪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
根据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此,对于李某应当免除处罚。

第8题:

刘某因超载被公路管理机关执法人员李某拦截,李某口头作出罚款200元的处罚决定,并要求当场缴纳。刘某要求出具书面处罚决定和罚款收据,李某认为其要求属于强词夺理,拒绝听取其申辩。关于该处罚决定,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A.该处罚决定不成立,刘某可以拒绝

B.该处罚决定违法,刘某缴纳罚款后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C.该处罚决定不成立,刘某缴纳罚款后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D.该处罚决定无效,刘某可以拒绝


正确答案:BD
A说法正确。《行政处罚法》第41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31条、第32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申辩权利的除外。第49条规定: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据此李某的处罚行为显然不具备法定的成立要件,是不成立的行政行为,刘某依法可以拒绝缴纳罚款。B说法错误。本题虽存在多处重大违法的情形,如当场处罚超过50元,不出具书面处罚决定和收据,不听取当事人申辩等。但是,由于该行政行为在法律上尚未成立,因此就还谈不上违法与否的问题。C说法正确。行政处罚属于要式行为,如果处罚不具备法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则此行为实际上尚未成立。在行政行为不成立的情况下,当事人可拒绝交罚款,也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D说法错误。具体行政行为无效,是指行政行为有明显或重大的违法情形,自始不产生法律效力。有权机关可宣布其无效,相对人也可以以其无效为由拒绝执行。如前所述李某的处罚决定尚未成立.则还谈不上生效和合法与否的问题。

第9题:

李某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被城管执法人员高某发现,当场罚款30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管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罚款决定合法
  • B、城管执法人员应当依照一般程序作出处罚决定
  • C、经李某同意,城管执法人员可以 当场作出处罚决定
  • D、如李某不服该处罚决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正确答案:A,D

第10题:

王某从曾某开的诊所买了假药后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执法人员李某接到投诉后,立即携同王某到诊所进行查处。李某一到诊所就对曾某开具了有区药品监督管理制发的罚款200元的罚单。有关本案中李某对曾某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罚款200元的行为属于行政处罚
  • B、李某在作出罚款决定前未履行告知程序
  • C、李某不能一人取证
  • D、李某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前可以不表明身份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