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唐律自首的说法,正确的是()

题目

下列关于唐律自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自首者,视为自首
  • B、自首不实,是对犯罪事实、情节交待不实
  • 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
  • D、自首不尽,是交待赃物数量不尽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C,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唐代的刑事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区分公罪与私罪

B.自首原罪

C.累犯加重

D.六赃犯罪,处刑较重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下列关于唐律的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唐律“六赃”中“受所监临”与“坐赃”的犯罪主体都可以是官员

B.唐律“六杀”中“谋杀”与“故杀”的区别之一在于事先有无预谋

C.唐律对自首原则土采用免罚主义

D.对于悔婚的行为,唐律的处罚要比明律轻


正确答案:D
【答案】D
【详解】A项正确。唐律“六赃”中“受所监临”的主体只能是官员,而“坐赃”的主体既可以是官员也可以是庶民,二者在官员这一点上交。B项正确。唐律“六杀”中“谋杀”指预谋杀人,“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因此,“谋杀”与“故杀”的区别之一在于事先有无预谋。C项正确。唐律对自首行为原则上采用免罚主义,对自新采取减轻刑罚的原则。D项错误。对于违背“典礼和风俗教化”的悔婚行为,唐律的处罚要比明律重,这是明律相比于唐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一个例证。
【相关考点梳理】唐律:六赃、六杀、




第3题:

下列关于唐律的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A.唐律中“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其中“本俗法”是指唐代的地方习惯法

B.唐律与明律相比,其对于贼、盗的处罚要轻于明律

C.唐律对自首原则上采免罚主义

D.在唐律,“不缘公事私自犯者”属于私罪,实行从重处罚


正确答案:A
15.答案:A 考点:唐律讲解:唐律中“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其中“本俗法”是指化外人(外国人)本国或本地区所适用的法律,而不是唐代的地方习惯法。其它各项的说法均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A。

第4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B.《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传统
C.《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D.《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成的法律注释


答案:B,C
解析:
【详解】
A项混淆了隋唐立法的时间顺序。隋唐时的立法顺序为:《开皇律》、《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的完备标志 着中华法系的成熟。在整个中国封建法制史上唐律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律的立法 思想、原则、篇章体例、法律内容都集前朝立法之大成,同时唐律又对后世的立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汉武帝开始,中国封建法律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贞观年间,因为对于礼法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所以在《永徽律疏》编订时就确立了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唐律“一准乎礼”。D项不正确,它混淆了晋朝的《泰始律》与《永徽律疏》。《泰始律》是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完成、次年颁行全国的一部法律。这部法律由张斐、 杜预作注释,为晋武帝首肯从而具有了与律文同等的法律地位,《泰始律》又称为 “张杜律”。

第5题:

下列关于唐朝法律中的自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犯罪被揭发后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首B.唐律中.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并非都可自首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D.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但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


正确答案:A

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代罪行的,称之为自首。但是犯罪被揭发或者被官府追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之为自新。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当选。BCD选项均正确,不选。

第6题:

唐律规定,下列情形不适用自首的有( )。

A.伤害罪

B.坐赃罪

C.强奸罪

D.贼盗罪


正确答案:AC
解析:唐律规定,对于伤害,强奸,毁坏官文书、官印等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第7题:

《唐律疏议》在我国封建法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其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唐律疏议》在我国封建法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其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C

第8题:

关于甲投案以及乙归案后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投案,不应认定为自首

B.甲提供线索致使乙被抓获的行为属于立功

C.乙对贩卖毒品罪成立自首

D.乙对行贿罪不成立自首


正确答案:BCD
【考点】自首;立功
【解析】《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甲在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直接向司法机关投案并交代了借公款给乙、接受乙贿赂和携款潜逃的事实,成立自首。至于甲投案自首出于何种动机在所不问。因此A项错误。《刑法》第68条 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是立功。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的规定,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甲投案后提供线索协助司法机关将乙捉拿归案符合立功的构成要件,成立立功,B项正确。乙归案后主动交待的行贿,属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乙的交待构成坦白而不是自首。但对于贩卖毒品的犯罪事实司法机关尚未掌握,乙对此交待应当成立自首。因此正确答案应为BCD。

第9题:

下列选项中,依唐律可以适用自首减免刑罚原则的犯罪行为是

A.私习天文
B.偷渡关卡
C.侵害人身
D.脱漏户籍

答案:D
解析:
唐朝有自首减免刑罚的规定,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可享受自首的待遇。凡“于人损伤,于物不 可备尝…‘越渡关及好,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即对侵害人身、毁坏贵重物品、偷渡关卡、强 奸、私习天文等犯罪,即使投案也不能按自首处理。A、B、C选项不能适用自首减免刑罚原则,D选项可以适用。

第10题:

关于自首的量刑情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予以免除处罚
C、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D、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当减轻处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自首的量刑情节。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