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具体包括:()A、"于人损伤,不可备偿",不在自首之列B、"于物不可备偿",不在自首之列C、"私越渡关及奸罪",不在自首之列D、"私习天文者",不在自首之列

题目

《唐律》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具体包括:()

  • A、"于人损伤,不可备偿",不在自首之列
  • B、"于物不可备偿",不在自首之列
  • C、"私越渡关及奸罪",不在自首之列
  • D、"私习天文者",不在自首之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唐朝法律中的自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犯罪被揭发后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首B.唐律中.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并非都可自首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D.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但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


正确答案:A

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代罪行的,称之为自首。但是犯罪被揭发或者被官府追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之为自新。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当选。BCD选项均正确,不选。

第2题:

下列关于唐律中的刑罚原则,正确的说法有、

A、区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原则
B、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C、唐代类推原则的完善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展
D、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的,不能减轻刑事处罚

答案:B,C
解析:
秦代区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唐代区分公罪和私罪。公罪指由于公务上的关系,而不是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其余为私罪二区分公.罪、私罪,公罪从轻、私罪从重,目的是为了保护官吏依法执行公务的积极性。D项描述的情形称为“自新”,虽是被迫的,与自首性质不同,但对自新,唐律也采取减轻刑事处罚的原则。

第3题:

下面关于唐朝的自首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作自首

B.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C.自首者可以免罪

D.对于自首如实交待的部分,不再追究


正确答案:A
    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但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作自新,自新是被迫的,故A错误;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B正确;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如数偿还,以防止自首者非法获财,C正确;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待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自首不实不尽者”,各依“不实不尽之罪罪之”,如实交待的部分,不再追究,故D正确。

第4题:

下列选项中,依唐律可以适用自首减免刑罚原则的犯罪行为是

A.私习天文
B.偷渡关卡
C.侵害人身
D.脱漏户籍

答案:D
解析:
唐朝有自首减免刑罚的规定,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可享受自首的待遇。凡“于人损伤,于物不 可备尝…‘越渡关及好,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即对侵害人身、毁坏贵重物品、偷渡关卡、强 奸、私习天文等犯罪,即使投案也不能按自首处理。A、B、C选项不能适用自首减免刑罚原则,D选项可以适用。

第5题:

(2008年真题)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适用自首减免刑罚原则的犯罪包括(  )。
A.私习天文
B.强盗
C.谋杀
D.损坏官印文书


答案:B,C
解析:
解析:唐律采用。“自首原罪”的做法,但同时规定,对于谋反等重罪,伤害、强奸、损坏官文书、官印等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以及私习天文等,都不适用自首。

第6题:

下面关于唐朝的自首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作自首
B、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C、自首者可以免罪
D、对于自首如实交代的部分,不再追究

答案:A
解析:
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代的罪行,叫做自首,但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作自新,自新是被迫的,故A项错误。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B项正确。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如数偿还,以防止自首者非法获财,C项正确。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自首不实不尽者”,各依“不实不尽之罪罪之”,如实交代的部分,不再追究,故D项正确。

第7题:

唐律中规定了自首的原则,其中一条规定“遣人代首”是指、( )


A.被遣送之人自首

B.遣送官府自首

C.派遣官府人员接受自首

D.有容隐关系的亲属代为自首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的立法。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亲自到官府或父兄代为到官府交代罪行的,叫作自首或遣人代首。即“若於法得相容隐者为首及相告言者,各听如罪人身自首法”;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第8题:

关于唐代的自首原则,叙述正确的足:( )。

A.严格区分自首与自新的界限

B.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

D.轻罪已发,能首重罪免其轻罪


正确答案:ABCD
  【考点】唐朝的自首原则
  【解析】唐朝的自首原则有以下特点:一是严格区分自首与自新的界限;二是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三是规定自首者可以免罪,但“正赃犹征如法”,即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以防止自首者非法获财;四是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待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此外,唐律规定,轻罪已发,能首重罪免其轻罪;审问它罪而能自首余罪的,免其余罪。可见,四个选项全部符合题意。

第9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即因问所劾之罪而别言余罪者,亦如之……即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其知人欲告及亡叛而自首者,减罪二等坐之;即亡叛者,虽不自首,能还归本所者,亦同。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即事发逃亡,若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


答案:
解析:
(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朝的自首原则。自首制度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唐朝继承了历代自首减免刑罚的原则,并使之进一步完备。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凡是犯罪未被告发而自首的,免其罪。因轻罪被告发而自首其重罪的,免其重罪;因此罪被审而另言别罪的,免其别罪……自首不真实或者不彻底的,按照其所隐瞒的罪行和情节处刑;但是应当处死刑的,减刑一等。知道他人将要告发,或者同伙亡叛将要案发而自首的,减刑二等;亡叛的虽未自首,但是能够返回当初亡叛之处的,减罪二等。但是对于杀伤他人、不能返还原物、案发后逃亡、无公文过关以及强奸和私自研习天文的,不在自首范围。
(3)唐律关于自首及其处断原则的法律规定,意在巩固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4)唐律关于自首原则无比详尽的规定,不仅表明唐朝刑法适用原则的重大发展和法律的完善,也说明了唐朝用刑持平和立法技术的高超。

第10题:

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适用自首减免刑罚原则的犯罪包括( )。

A.私习天文
B.强盗
C.谋杀
D.损坏官印文书

答案:B,C
解析:
唐律规定谋反等重罪以及诸如伤害、强奸、损坏官文书、官印、私渡法律、私习天文等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都不能适用“自首原罪”的原则。谋杀为预谋阶段。对于后果不可挽回的犯罪行为,是不能适用自首原则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