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题目

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清代赋役制度发生哪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清朝承袭明制,仍实行一条鞭法。虽已有部分丁银摊入地亩之中,但丁役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也成为农民隐匿户口的原因。为了增加丁口,稳定税收,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和丁银为准,额外增丁也不再多征丁银,称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无疑是封建赋税制度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在编审户口时引发极大混乱。广东、四川两省在康熙后期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取得成效。雍正时期,将“摊丁入亩”推行全国。自此,不再按人丁和地亩双重标准收税,而将土地作为唯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收程序,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削弱,自秦汉以来存在2000多年的丁口税从此结束,标志着国家对农民的封建隶属关系全面松弛,这一变化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2题:

在六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体二用”说。

  • A、许慎
  • B、班固
  • C、王筠
  • D、戴震

正确答案:D

第3题:

戴震是清代思想家、学者、古文字学家。一生著述宏富,著有( )。

A、《四书章旬集注》

B、《屈原赋注》

C、《楚辞集注》

D、《声韵考》


正确答案:BD

第4题:

清代学者戴震说《国殇》“通篇直赋其事”,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正确答案: 通篇全用赋体,诗人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清晰描绘,再现了血泪进进,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渲染浓烈的悲剧氛围,刻画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诗人热烈的礼赞,既凸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了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该诗风格刚健,色彩单纯,声调激越,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显示出悲壮美感的杰作。全篇均为七言句,显示了整齐之美,增加了诗的表现力。句中使用“楚辞”中常见的语气词“兮”,使诗句更具节奏感,更有力。所以清代学者戴震说该篇“通篇直赋其事”。

第5题:

()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提出了“通情”、“致用”的主张,反对程朱理学,有积极意义。

  • A、戴震
  • B、惠栋
  • C、顾炎武
  • D、黄宗羲

正确答案:A

第6题:

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秦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正确答案: (一)分歧:
(1)四声一贯。清顾炎武认为上古的声调是无定的。
(2)古无去声。段玉裁认为古人没有去声。
(3)古无上去。黄侃认为古人只有平入两读。
(4)古有四声。王念孙、江有诰都认为古人实有四声,不过上古四声和现代的四声不一致。
(二)我们以为(王力先生认为)王、江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
王力认为先秦的声调除了以特定的音高为其特征外,分为舒促两大类,但又细分为长短,舒而长的声调就是平声;舒而短的声调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一律归为入声。促而长的声调就是长入,促而短的声调就是短入。
(三)上古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中古出现去声字。
依照段玉裁的说法,古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从《诗经》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这是声调分为舒促两大类的缘故中古诗人把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在诗句里平仄交替,实际上像西洋的长短律和短长律,由此可知古代声调有音长的因素在内。

第7题:

传统的“六书”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六书”是古代文字学家根据汉字形体和意义的关系,分析归纳出来的构形规则。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第8题:

清代()直言“帝王皆贼”,揭露了帝王的历史罪恶。但他仍寄希望于君主,提出了调整绝对君权的具体设想。

A、唐甄

B、戴震

C、王守仁

D、黄宗羲


参考答案:A

第9题:

下列清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有()

  • A、戴震
  • B、王念孙
  • C、钱泽
  • D、王筠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清代学者对于古音的研究有什么卓越的成就?他们是怎样研究出上古的韵部来的?


正确答案: (1)清儒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方面获得了空前的成绩。清初,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的基础。其后,江永分古韵十三部,戴震分古韵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广森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黄侃二十八部。
清代学者在声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证明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2)上古韵部的建立主要依靠两种材料:一是先秦韵文,特别是《诗经》的用韵;二是汉字的谐声偏旁。
①古音学家分析《诗经》用韵,用系联韵脚字的方法,确定上古韵部系统。
例如《诗经》里以下一些诗的韵脚是: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有系联的结果,“采、友、蚩、丝、谋”等字都属于同一个韵部,称为“之”部。利用这种系联韵脚字的方法,参照谐声偏旁,就可以归纳出《诗经》的韵部系统。
②谐声字即形声字,即一半表示读音、一半表示义类的字。表示读音的那部分叫“谐声偏旁”,也叫“声符”或“声旁”;表示义类的那部分叫“意符”或“形旁”。清代学者段玉裁提出一个著名理论叫“同声必同部”。意思是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属于同一个韵部。(例如“每、悔、海、侮、梅、敏”等字现代读音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上古同属“之”部。)比如“诚、城、盛”,“成”就是谐声偏旁,“言、土、皿”是“意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