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症状是什么?

题目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症状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植株矮化;病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菌瘿粗短,近球形,较坚硬,压碎后露出黑粉,有鱼腥臭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寄主范围有哪些?


正确答案: 小麦、小黑麦、硬粒小麦、提莫非维小麦以及山羊草属、雀麦属、黑麦草属植物。

第2题: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流行因素;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系统侵染性,表现为:病株特矮(1/3~1/2),分孽特多(>1倍),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
发病规律:侵染期长,12月~4月,1~2月是盛期,幼嫩分蘖处侵入,细胞间蔓延,50天到生长点,随寄主生长,菌丝进入穗原始体,到各个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长时间3~8 ℃低温利于侵染;冬麦区苗期日平均温度0~10 ℃达45d以上,即使没有雪覆盖也同样利于发病。
流行因素:大面积感病品种、足够菌源、冬季日均温0~10 ℃的日数》40d、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
国内适生区域: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极为适宜病害的发生,属高度危险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冬麦区基本适合病害发生,属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有时也具备病菌入侵条件,也可能受害;春麦区不发病。
检验与检测:
① 直接检查:放大镜
② 洗涤检查:50g+100ml无菌水,振荡5min,10~15ml离心3min,定容,制片观察。
③ 冬孢子鉴定:孢子形态鉴定(网脊高度、胶鞘厚度、网目径、孢子大小、不育细胞等)。
④ 冬孢子自发荧光实验:TCK孢子于荧光显微镜下有自发荧光现象,而TCT孢子则无。
⑤ 冬孢子萌发试验:5 ℃、17 ℃下,光照。矮腥孢子5 ℃下21d开始萌发, 17 ℃不萌发。
⑥ PCR技术:引物5`-TGACAACGGATCTCTTGGTT-3`、5`- TCACCAACTCCAAGCAATCT-3 `,206bp处有特异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① 进口小麦和原粮必须进行检疫,病麦需除害处理
② 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130℃30min或120 ℃1h。
③ 病区用40%五氯硝基苯,种子重量0.5%的药量拌种,并在播种沟内施药处理。或单用1%的药量拌种
④ 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冬小麦晚播可减轻发病。 ⑤ 种植抗病品种。

第3题:

试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害发生规律、检验方法及检疫和防治。


正确答案: 症状:局部侵染性,部分黑穗病,麦粒的一部分被侵染,小穗顶端麦粒黑斑,颖片张开,主要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发生规律:
冬孢子萌发的适温15~22 ℃,扬花期先菌丝产生的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产生次生担孢子,上生芽管,从颖片、外稃和内稃开张的气孔侵入。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日照、细雨多雾的高湿天气适宜发病。
检验方法:
直接检查:根据病粒的特有症状鉴定。
洗涤检验
发病轻的麦粒可用0.2%NaOH浸24h(18~25 ℃),吸去多余液体,实体显微镜下观察。乌黑发亮的种子有病,淡褐色无病。
P.CR技术:
扩增引物为5’-CGTGTGAGCCATGCTACGACT-3’和5’-AACTTCCAAGGCGACCGTTT-3’,在743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带,其他近似种或相关种均未出现该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1、严格检疫
2、高温灭菌: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85℃,相对湿度80%,处理3min可以杀死孢子,处理5min可以杀死菌瘿。
3、农业措施:小麦与鹰嘴豆间作,适时早播,病轻。
4、化学防治:三唑类和苯并吡咯类拌种,喷洒药剂(萎锈灵)等。

第4题:

简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分布情况。


正确答案: 亚洲—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
欧洲—前苏联、瑞典;
美洲—美国、墨西哥
大洋洲—澳大利亚。

第5题:

以下哪个病害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

  • A、小麦光腥黑穗病
  • B、小麦矮腥黑穗病
  • C、小麦网腥黑穗病
  • D、小麦散腥黑穗病

正确答案:B

第6题: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 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内稃上开张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内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越冬场所:
病菌以冬孢子或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肥中越冬。
传播途径:
冬孢子在内部和外部,随种子作远距离传播。
病区主要靠带菌土壤传播。
粪便和秸秆也能传病。
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侵染。

第7题:

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特点:病株只部分穗子受害,病穗只部分籽粒受害。
病粒通常局部受侵染,仍保留正常籽粒外形。
病菌只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轻的籽粒形成疱斑,病重的大部或全部形成黑粉腔,外表只留下灰色果皮。
该病的症状在籽粒发育完全时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新鲜的冬孢子不能萌发,需经过4个月以上的休眠期。
冬孢子—先菌丝—顶端65-185个长镰刀形的双核初生担孢子—不配对结合—脱离先菌丝
初生担孢子—有丝分裂—单核次生担孢子—侵染丝。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内稃上开张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内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
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
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直接检查: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
PCR技术检验:利用特异性引物

第8题: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症状是什么?


正确答案:病株只部分穗子受害,病穗只部分籽粒受害。
病粒通常局部受侵染,仍保留正常籽粒外形。
病菌只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轻的籽粒形成疱斑,病重的大部或全部形成黑粉腔,外表只留下灰色果皮。
该病的症状在籽粒发育完全时才明显。

第9题:

何种药可防小麦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用量是多少?


正确答案: 播前用25%多菌灵或15%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

第10题:

小麦腥黑穗病症状特点不正确的是()。

  • A、为害部位籽粒
  • B、籽粒变为黑色
  • C、株型正常或稍高
  • D、分蘖增加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