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艺术创造的超前性?

题目

怎样理解艺术创造的超前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怎样理解书法艺术中的“个性”?对书如其人应怎样理解?


正确答案: 艺术是一种个体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和爱好等精神因素转化为物质形式的过程。这个形式是作者本人所独有的,是作者本人个性的体现。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别人是不可重复的,“书如其人”也就是这个意思。正是“书如其人”,书法艺术才呈现出千姿百态争相竞艳的局面,从而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爱好。
书法艺术的个性,也就是书写者的个人风格,其表现为书法的整体面貌,是作者思想、经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以及师承家学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一个人的个性,在各方面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选择碑帖的时候,选此或选彼,便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个性。在临写过程中,也因个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孙过庭《书谱》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这是很有道理的。试想一个轻浮的人,说话、举止、待人接物轻浮,对待书艺也必然轻浮,那能写出稳重沉着的书法呢!个人风格是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不断寻求能够充分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就像写文章和讲话时苦思冥想选择能够贴切而充分地表达思想的语句一样。一旦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它,便意味着风格的形成和成熟。自我的个性表现得越充分,风格也就越鲜明,艺术的感染力也就越强。
作为社会的一员,生活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地探索时代的脉搏而力求与之同步时,才真正称得起新风格。那种把个性理解为超越必备的基本功,或者可以不受任何规律制约的任意造作的“新”形式,如同造句可以不理解词意,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新词一样,是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取得共鸣的,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和风格了。
以上所谈,人的个性决定着书法的个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书法的个性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个性,也就是所说的“潜移默化”,所以用书法陶冶性情也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里又一次告诉我们,选择范本的重要性。

第2题:

什么是表现力?您如何是怎样理解《指南》艺术领域的最后一个目标“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这里的“能力”包括艺术的技能吗?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虽然表现能力中包含有表现技能的要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为什么有人唱歌虽然用技很高,但不打动人,而有的人演唱技巧虽然一般,但是却声情并茂让人感动,因为前者只是炫技没有用情,后者则对歌曲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前者只是唱给别人听,后者却在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内心。例如:一个幼儿从来也没见过小鸡,但老师让他画小鸡,于是教他:一个圆是头,一个圆是身体,加一个小三角是嘴巴,幼儿学会了画小鸡。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只知道两各圆和一个小三角合在一起,老师说这是小鸡,他们学会了画小鸡的技能,尽管那两个圆画的再圆,却没有对小鸡的表现力,因为他画的是老师告诉他的小鸡,而不是自己感知过的小鸡,因此所画的小鸡没有自己的内在情感和想法。而另一个幼儿自发地画出了一个圆,在这个圆上面密密麻麻地点了很多小点,他说,这是妈妈在砧板上剁饺子馅。显然,这幅简单的画却极其富有表现力,哪怕这圆画的再不圆。
所以,《指南》艺术领域的这个目标下所陈述的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只是将一些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手段列出来的,至于表演的怎样,画的如何,基本上没有从技能水平上表述。那么教师的指导也就是对幼儿自发表现的支持,既当幼儿在表现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帮助幼儿满足幼儿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即可。

第3题:

怎样理解艺术的功利性?


参考答案:(1)功利与非功利是辩证统一的;
(2)艺术本身是非功利性的;
(3)艺术具有客观的社会效果,是有功利性的。

第4题:

怎样准确理解领导艺术的科学含义?


正确答案:领导者在其自身拥有一定的学识、经验、智慧,才能辨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领导理论原则,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有成绩地处理领导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才能和技巧,并符合一定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

第5题:

应该怎样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正确答案: 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发挥想象, 丰富或提炼艺术形象。
“再创造”可以从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与艺术家的创作各有特点等方面加以理解。

第6题:

怎样理解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正确答案: 音乐活动主要有三个环节:即我们经常讲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
音乐创作:作曲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特定的符号,也就是乐谱表现出来,这就是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是作曲家表达自身内心情感的精神活动,音乐中的情感、形象,往往体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音乐表演:音乐的表现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把作曲家的乐谱演化为活的声音,或演唱、或演奏和指挥。无论是歌唱家、演奏家、还是指挥家,他们的唱、奏、指挥,既是对乐谱(作品)的演绎,同时又融入了他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个人的创作风格。我们经常说的“二度创作”,“再创造”就是这个含义。如:同是一首乐曲,感受不同的演奏家在不同的生活阅历下,对作品的理解呈现不同的解释,或丰富多彩或迤俪迷人。任何两位表演艺术家都不会表现得相同,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又如:对某些作品的争论,往往同二度创作有关,并非原作品变了,而是创作的变化。二度创作可以给音乐形象带来很大变化;音乐非常敏感,小小的变化就可以改变乐曲的表现。任何艺术都没有音乐这样丰富的表现和演绎,留下的都是鲜活的。争论的都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特殊的手段----变奏,以及由此手法作为主要手法,写的变奏曲,一个旋律,奏完后,再奏一遍,是原来的,又不是原来的,是原来基础上变化的,这是其他艺术没有的。用原来的作品,重新改编,包含新的创造。
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人类音乐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缺少了音乐欣赏的人,音乐活动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从音乐的音响中,从音乐所唤起的情感世界中,我们可以想象、理解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观赏者又根据自己被激发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切身感受和所处境遇,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这就是欣赏者的“再创造”。

第7题:

谈谈你如何理解音乐艺术是“再创造”的艺术?


正确答案:音乐需要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表演如同戏剧表演一样,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包含着表演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同时,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的最终实现,还需落在欣赏者头脑之中,因此,不仅演奏者的思想、修养、性格、阅历等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有直接影响,欣赏者的再创造对感受乐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欣赏者对乐曲所做出的解释更为广泛多样。因此,音乐表现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第8题:

怎样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中?
①这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缺一不可;
②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节,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
③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物态化和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达到交流、传播的目的;
④艺术接受也非常重要,接受者带有自己的期待视界来欣赏艺术品,并在艺术品提供的意象框架基础上进行重建与在创造,发展丰富艺术的意象世界。

第9题:

艺术欣赏于艺术批评的相互关系怎样,怎样正确理解艺术批评?


正确答案: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艺术欣赏是一种感性活动的过程,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的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虽然也有个性,但它应是客观、具有普遍性的,是以后总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

第10题:

怎样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正确答案: 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