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闻一多作品《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象征手法。

题目

简析闻一多作品《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象征手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闻一多《死水》中采用的表现手法有()

  • A、象征
  • B、比喻
  • C、反语
  • D、排比

正确答案:A,B,C

第2题: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 《死水》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红烛》里所表现的那种纯朴的爱国情思,在这里转化为对祖国现实的强烈不满、失望而引发的愤懑之情。诗人透过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也越能领悟到诗人心底的悲愤,原来理想中的种种美好,只不过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理想的破灭、追求的绝望和由此。而转化成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变得更加深沉、冷峻了。
《死水》是闻一多所提倡的诗歌“三美”理论的最满意的试验。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诗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第3题:

简析闻一多《死水》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思想:对腐败社会的绝望
艺术:“三美”诗论的体现

第4题:

简析闻一多《发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发现》一诗写于他作《死水》的同一时期,同样表现诗人在国外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回国之后所看的景象所形成的强烈的冲突。这种感情的巨大反差,使诗人渴望祖国强盛的纯朴的爱国理想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诗作中,诗人紧紧抓住梦想与现实的对比,透过情感与理智的落差,来倾诉对祖国的一片赤热衷诚。全诗始终突出了抒情主体“我”的位置:“我”的“发现”,“我”的痛惜,“我”的赤诚。在“我”的一连串急迫的呼喊和追问之中,诗人的感情一泻千里,刚健有力。在艺术手法上,诗作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恐怖的“噩梦”来暗喻现实的黑暗,以紧迫的发问抒发内心的痛苦,情感像燃烧的人烈火,具有振撼人心的力量。诗篇以“痛苦”的发现起始,以惊讶的“发现”结束,把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热爱和对现实极度失望的心情作了新奇独特的表现,构思精巧,感人至深。

第5题:

简析艾青的长诗《火把》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形式。


正确答案: 艾青的长诗《火把》是一曲表现抗战时期青年生活道路的青春之歌,叙写一对女青年在某城市参加火炬游行的故事。女青年唐尼常沉溺于个人感情小天地,感到生活空虚,另一位比较成熟的革命女性李茵邀她去参加火炬游行,在浩浩荡荡的群众火把洪流中,在李茵的亲切劝导下,唐尼终于冲破个人感情的藩篱,举起火把融人革命集体之中,跟着光明的队伍前进。“火把”是时代的光明的象征,由广大人民爱国热情燃起。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诗人采取内心独自和对话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唐尼的心理历程及其变化,李茵以自身经历劝导唐尼,显得十分亲切。唐尼的心理代表了一部分青年的彷徨苦闷心态,因而长诗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第6题:

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性与象征意义。


正确答案: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全篇以“狂人”的病情发展为线索,以他流动的意识内容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地揭露了封建道德的残酷性与虚伪性。把猛烈的炮火对准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吃人”的历史。全文以现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写成。狂人意识流动分三个层次:
(一)、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
(二)、知道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
(三)、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
以此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思想内涵:
(一)、封建道德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造成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冷酷;
(二)、封建道德在家庭关系中的贯彻,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带上的反人性的“吃人”性质;
(三)、在传统封建道德的无情侵染下,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都有可能沾染上一些“吃人”思想,都有可能在无意中吃过人、害过人。
在人物塑造上,《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也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他是个“迫害狂”患者,他病态的心理恰恰昭示了在“吃人”的社会,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荒谬性。内心活动极为丰富,却难以转化为外部行动。象征了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

第7题:

简析闻一多《洗衣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洗衣歌》是作者有感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和阶级偏见而作的,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反抗民族压迫、等级观念的庄严誓书。亲眼看到自己的同胞受人歧视、任人侮辱,诗人的内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盼望自己的祖国强盛起来,我们的华侨生活在异国他乡再不用忍气吞声地过活,而要扬眉吐气地对世界上所有的人说“我们是中国人”!诗篇以情取胜,激越之情和义愤之气融合在一起,诗情和真理水乳交融,结构精巧,精心推敲,凝成动人的诗美。形式、格律工整,既有诗、骚以降的民族风骨,又融进外国诗歌和中国新诗的素质,是真正创作的新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留下前进的足迹。

第8题:

简析辛弃疾《摸鱼儿》中的暗喻和象征手法。


正确答案: 辛弃疾这首词暗喻和象征手法的手法十分突出,发展了借香草美人比喻君臣关系的手法。作者以美人陈皇后自喻,并将其扩充为完整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借陈皇后失宠暗喻自己被闲置的遭遇。词中还以春喻国以春天的"斜阳"、"烟柳"来象征国势日衰、时局日危的局面。

第9题:

简析《雨巷》与西方象征主义抒情手法。


正确答案: 《雨巷》主要是受法国象征派的中坚人物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在其《诗的艺术》等作品中指出,诗如果没有“出神入化的变幻”,那么“呆板的完整只会叫人难堪”,因而他提倡“模糊与精确的紧密结合”,同时他还强调诗作的音乐性:“万般事务中,音乐位居第一”。《雨巷》的格调空朦凄迷冷清。狭长阴湿的小巷,霏霏的淫雨,带着哀愁的姑娘,独行的“我”,共同构成了一副极富象征意味的图画,这副色调阴冷的画面也许就是那时的时代氛围的象征或者是诗人那孤寂,彷徨的心境的写照和外化,——“结着仇怨的”,“象丁香一样的”的姑娘是诗人心中的愁苦,哀怨和理想的化身,而姑娘的由远及近,最终飘然而逝,这不仅强化了氛围的凄迷和诗人理想的缥缈,而且还体现了魏尔伦的“精确与模糊的紧密结合”的意象建构原则。

第10题:

简析《死水》中“死水”的象征意味。


正确答案: 这一个象征意象至少有三重意味:
第一、现实意味: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像死水一样)。
第二、人生意味:象征生活中一切丑恶的事物。如诗的最后写道: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怎样的世界。
第三、哲理意味:象征一切丑恶的观念、僵死的理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