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

题目

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叙述者声音


正确答案:指叙述者隐藏在故事后面说话或者有时站出来说话的方式,前者叫隐蔽的叙述声音,后者叫凸显的叙述声音、戏剧化的叙述声音。叙述声音是叙述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叙述声音的本来功能是传达内容。在一般的作品中,叙述声音隐藏在叙述内容后面,不大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在有些作品中,叙述者在叙事中突然从幕后站到前台议论几句,如某些古典小说中,叙述者突然说:“看官,你……”这就突显了叙述声音,使叙述者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客观上突出了“讲”的动作,从而瓦解了一般叙事所创造的客观逼真的幻觉,造成另类叙述风格。这种叙述者站到台前横插议论的方式可称为“叙述声音的戏剧化”。因此,不同的叙述声音可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与效果: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凸显的戏剧化叙述声音可造成另类叙述风格。

第2题:

叙事作品中的叙事声音()

  • A、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 B、必定是完全公开的
  • C、代表着作者的观点
  • D、不可能暴露出来

正确答案:A

第3题:

叙述者的“声音”有哪几种类型?


正确答案: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有以下几种类型:
(1)独白式叙述。在经典的叙事文学中,作品中人物的情绪、态度、观点都是由叙述者所控制和安排的,作为叙述者以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方式所表达的内容,归根到底是同一个叙述者声音的不同部分,这种发自一个声音的叙述方式可以称之为“独白”式的叙述方式,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叙述者声音的凸现把叙述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到了前台,使叙述者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如明代的拟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开篇说道:“看官,则今日我说《珍珠衫》这套词话,可见果报不爽,好教少年弟子做个榜样。”又如我们常见的“话说”、“正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蜀犬吠日分解”之语等等,都显现出叙述者的声音是全知全能的。
(2)在现代的某些叙事作品中,还出现了“复调”式叙述方式,如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作品中,人物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反思与心理矛盾倾向,在他的小说《罪与罚》中,大学生拉斯柯里涅科夫在谋杀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前后,就始终被矛盾的念头所困扰,最终导致了精神崩溃。这一类叙事方式中叙述者的声音与主人公的声音之间存在着矛盾,主人公似乎总是在叛离叙述者的理性意图,按照自己的怪诞念头行动,就好像不是叙述者在控制着主人公的行动,而是叙述者在与主人公对话,有时叙述者只能听凭主人公随心所欲地行动。在这里,作者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困惑通过叙述者声音与主人声音的对立而表现了出来。这样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可以借用音乐术语称之为“复调”式叙述。“复调”式叙述的出现,不仅是叙事艺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为叙事语境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出现危机的一个征兆。

第4题:

到了20世纪,叙事文学创作的一种创新形式是()。

  • A、对叙述声音的重视
  • B、对叙述声音和叙述时间的重视
  • C、对叙述对象的重视
  • D、对叙述者的细心关注

正确答案:A

第5题:

叙述者与声音


正确答案: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

第6题:

托多罗夫把叙事作品的叙事关系分为()。

  • A、作品中故事发生时间和作者叙事时间的关系
  • B、作品中人物和作者的关系
  • C、叙述者向我们陈述、描写事件的方式
  • D、顺叙和倒叙的关系

正确答案:A,B,C

第7题:

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是()

  • A、作者
  • B、作品中的人物
  • C、隐含的作者
  • D、讲述故事的发言人

正确答案:D

第8题:

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极端例子是()


正确答案:剧本

第9题:

试分析叙事作品中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


正确答案: 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例如18世纪德国诗人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前言就设定了接受者:“有关可怜的维特的事迹,凡是我能够找到的,我已经尽力搜集,并把它们呈现在你们面前,我知道你们会因此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你们不可能抑制自己的钦佩和爱慕,对于他的遭遇,你们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泪。至于你,善良的灵魂啊,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吧。如果由于命运或者你自己的过错,无法找到一个更亲密的知己,那就让这本小书做你的朋友吧。”叙述者在这里对接受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发是钦佩和爱慕维特品格的,为他的遭遇而伤感的“善良的灵魂”;说到底,应当是一个具有“狂飙突进”式热情、敏感乃至脆弱、孤芳自赏的人。当然,绝大多数普希金的读者并无驿站经验,歌德的读者更远远不限于18世纪德国的小资产阶级,但任何一位读者要想真正领会叙述者发出的信息,就不能不尽可能地向那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的身份与心理接近。《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叙述者期待着叙述接受者能够感受到维特的苦恼,能够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这意味着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一方面叙述者在讲述,另一方面在接收故事的信息时读者产生预期的反应。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由作者所设定的叙述接受者只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接受者即隐含的接受者。实际阅读作品的读者很难符合这种理想化的要求,尤其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由于语境的差异,就与理想的接受者之间存在更大距离。现实中的读者与理想的接受者靠拢才有可能相对比较正确地理解作品。当然,不同语境中的读者几乎不可能真正达到作者所要求的理想接受者的水平,因此面形成了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

第10题:

因为没有自己的声音,也是一种独特的叙述声音。有时叙述者故意把自己的态度、情感或思想隐藏起来,我们直接听到的叙述声音实际上是叙述者制造的一种假象,用以掩盖真正的叙述者。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