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的发展趋势。

题目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的发展趋势。

  • A、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
  • B、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 C、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 D、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 E、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B,C,D,E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
(2)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强化课程的弹性,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主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第2题:

试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上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各种哲学流派在我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一方面接受并引进了这些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提出了从课程改革入手,使幼儿园教育科学化,本土化的主张.
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操作.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80年代开始,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这些都为80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
80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针对的问题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
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3题:

简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P236-237)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第4题:

从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3次:
①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上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青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的一些教青家一方面接受并引进了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科学化、本土化的主张。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②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50年代,学前教育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操作。
③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80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针对的问题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它的精神,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只要能影响儿童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都被看作是课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设计与实施了各种试验性课程。2001年,国家教青部颁布了《幼儿园教青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青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
(2)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
②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
③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④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⑤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第5题:

试论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我国的课程改革大多是对原有的不合理的单一的课程结构,陈旧的缺乏理论尝试的教材内容,以及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的旧有课程模式的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这些改革取向。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未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应克服要么过分强调修改发民忽视应承担的责任,要么过分强调社会要求而忽视修改发展的片面性,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基础教育应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要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还开设了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同时,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空间。均衡科目结构,使传统佑护学科的比例适当降低,使得课程结构中各科目间的比例较为均衡,同时,有利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增强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选择。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敏繁、难、偏、旧的状态,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及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改变为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甚至将其沦落为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老师讲授虽然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但主张老师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的定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善,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调动地方和学校主动开发和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
(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第6题:

简述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第7题:

跨学科开设综合课程,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织结构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第9题:

结合我国8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的历程,分析历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我国课程设计取向上的主要特点
1.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都是按集中统一的模式进行的。虽然近些年来出现一些变化,但主要的发展模式仍然是集中统一的。全国大多数地区仍然用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这种课程发展模式有利于政府对课程的制订和实施的控制,有利于确定高一级学校选拔时所用的标准。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明显的。统一的官定的课程标准,很难顾及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特点。导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少弹性。
2.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
对于课程的设置,我国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文化科学的基础课程,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文化科学的基础课程的份量始终偏多。特别是数学、语文等学科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占得很大。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的数学和语文两个学科所用的课时占小学阶段总课时的近58%。在以前的课程计划中,这两科所占的比例还要高。这样一种重视学科教学的倾向,明显反映一种受东方的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历来我国的教育受儒家的观念影响很大,在教育上的反映就是产生高度的集中统一的课程和严格训练式的方法。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文化上的特征,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二是考试文化还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3.课堂教学过多地依赖教材
中国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是统一编写的,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来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材产生很大的依赖性。这样一种教学的传统延续多年,就在学校的教师中形成一种常规和习惯。教学就是教课本上的知识,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教师很少对教材上的内容和方法产生怀疑,或自行设计一些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教科书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在90年代以前,中国的中小学教材基本上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一统天下,即所谓全国统一教材。90年代后,这种局面逐步改变。除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还有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以及某些省、市自行编写中小学教材。这较之于全国统一教材的情况,当然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教材多元化的表现。然而,实际推行时,学校实际上并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使用什么教材基本上是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来确定。常常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规定一个地区所有学校都要采用某一种教材。同时,教材的编写也仍然是以专家、研究者为主,教师参与编写教材的机会很少。
我国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1.课程设计取向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我国的课程设计取向有较浓厚的社会本位取向的特点,如在国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要体现教育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等,都体现出了课程设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的倾向。课程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取向乃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教育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但如果把课程满足社会发展强调到极端,过于弱化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责任,学生个性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学校培养出的将是一些毫无个性的“标准件”,这反过来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辨证地看待教育促进个人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前者似乎处于更加根本的位置,个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更快进步。我国今后的课程设计取向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由集中统一的模式向更加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模式转变
我国以往的课程设计采取的是集中统一的模式,课程以国家为主体进行设计,无论城市乡村,开设的是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课程讲授的是同样的内容。课程结构上学科课程一统天下。这样忽视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忽视了不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容易造成学生片面的发展。这些都是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即除国家统一设置的课程之外,地方、学校也将获得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发实施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需要,有利于地区、学校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来,使我们的教育园地百花齐放,更加繁荣。
在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方面,主要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如增加选修课的课时和种类等,以及增加课程标准的弹性等来实现。总之,课程将向更灵活、更有弹性的方向发展。
3.课程综合化在课程设计中得到重视
综合课程是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开展研究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其符合时代精神、克服旧有课程弊端的新理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其主要优点有:通过有内在联系的各个学科间强度不同的有机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还学习者一幅相对完整的世界图景;通过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教学形式达到学习者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使学习者的个性获得全面发展;通过灵活开放的课程组织形式,能够把日常生活以及当前的社会实际问题纳入到课程中来,达到学校教育与校外社会生活的整合。这些特点符合我国现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弥补了原有分科课程的缺陷,有利于学习者素质的全面提高。综合课程自80年代中期进入我们的视野以来,迄今对它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之外,实践中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2001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把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置于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设立实验区进行实验。可见,课程综合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课程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

第10题:

试述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3次:
①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上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一方面接受并引进了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科学化、本土化的主张。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②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50年代,学前教育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青过程中容易操作。
③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80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针对的问题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它的精神,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只要能影响儿童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都被看作是课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设计与实施了各种试验性课程。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
(2)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①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②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③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④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⑤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