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名言真实的所诠是假立的?名言胜义中所诠本体既然不存在,那么世间名言的命名与运用如何合理成立?

题目

为什么名言真实的所诠是假立的?名言胜义中所诠本体既然不存在,那么世间名言的命名与运用如何合理成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你最欣赏的一句教育名言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
解析:
我最欣赏的教育名言是夸美纽斯说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是无私奉献的,能够像太阳一样用自己的光辉照亮学生;其次教师是伟大的,是应该被尊重的,是世界上最光荣最令人敬仰的人。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为成为一名教师而努力,我希望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早日站在讲台上,做一名照亮别人的光辉使者。

第2题:

为什么意识自相反体不是所诠?假立的名言所诠对世人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识能生起自明自知的自我领受本体的反体,即单单浮现其形象的识自相的部分或反体不是所诠,但心中将自相、共相误为一体而耽著假立外境的那一无实法部分是所诠。
分别识前浮现的义共相尽管在外境的有实法上不成立,但为了诸世人趋入名言的意义而加以命名,如是假立的名言所诠可以运用名言相互沟通,进行取舍。

第3题:

试述如何理解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参考答案: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这是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使用价值,必须从事各种形式的具体劳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我们说"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并不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凭空创造出来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离开了土地、矿藏和其他自然物质,具体劳动创造不出任何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名言。


第4题:

为什么名言真实的所诠是假立的?名言胜义中所诠本体既然不存在,那么世间名言的命名与运用如何合理成立?


正确答案: 名言中真实所诠是以分别心依名称、语言来表达指示出的内容,并没有真实本体存在,且分别心的自性本是错乱性,故由其所表达出的所诠仅是假立的名言罢了。
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将自相、共相误为一体的习气久经熏染,根深蒂固,由此在命名时,没有将自相、义共相分别开来而是混在一起命名为“瓶子”,之后在运用名言时也这样来理解,只要一说“水装在瓶子里”,谁也不会问“是共相的瓶子还是自相的瓶子”,而绝对会理解成唯一的自相,结果也会达到目的。为此,词语的真实对境并不存在,而是误解为对境,但是只要按照这样去做,就能达到目的。因此,名言中如是运用与命名也是合理的。

第5题:

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一名言的诗人是谁?


正确答案:白居易。

第6题:

写出3条最影响你学习的名言警句或3个最影响你学习的人,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详述这些名言或人对你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正确答案: 我最喜欢的三条名言是: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每个人的人生总是充满了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才能使所学内容被最快地消化吸收。在学习过程中,秉持谦虚敬慎,不能似懂非懂,满甁不动半瓶摇,更不能不懂装懂,而应该积极主动地请教周围的人,才能吸收更多的“营养”。只有学习方法还不够,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才能“苦尽甘来”,学有所成。
以上就是我喜欢这三条名言的原因,它们将伴随我直到永远。

第7题:

因明中说“共相是真实的能诠、所诠,以及真实能诠、所诠不存在”,二者是否相违?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二者不相违。因为在因明的胜义谛中,遣余本身的真实对境不成立实体的缘故,共相本身即是无实法,所以站在胜义的角度,真实的能诠所诠是不存在的。比如,能盛水的器皿叫做瓶子,它不能叫柱子,从实际意义上或者它的自相上讲,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在瓶子的自相上与“瓶子”的名称并没有直接相关的联系。正是因为共相遣余没有真实对境的缘故,它可以错认为事物的自相,也即是我们的相续当中,有与它的自相错认一体的习气和习惯存在,这样一来,依靠它就可以了知。比如,我们现在把能盛水的器皿叫做瓶子,而不会把它叫做柱子、牦牛的原因,就是与我们无始以来的迷乱习气和这一世暂时迷乱习气的串习有一定关系,这样任何一个东西在自己的脑海当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概念。所以,如同说“石女儿的本体不存在”以及“石女儿的名言概念存在”一样,前面的两种说法是不相违的。

第8题:

除非不把名言当真理,否则就会走奇路。以下项的意思与此不同? ( )

A.只有走弯路,才会把名言当真理
B.如果把名言当真理,就会走弯路
C.只有不把名言当真理,才不会走弯路
D.如果不把名言当真理,就不会走奇路

答案:D
解析:
除非.否则等价于如果.那么;所以题干信息转换为如果..那么的形式为:如果不把名言当真理,那么就会走弯路。显然与D项意思不同。

第9题: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 《论语》 中的名言。“上善若水”是()说的名言。


正确答案:老子

第10题:

举例说明说者与听者相互间如何运用真实的能诠所诠?


正确答案: 比如说者欲向闻者介绍一本书,首先说者未说出之前,于相续中浮现一个总相,这就是义共相,也就是真实所诠,思维过后,再由口中说出“书”的名称,这是名言共相,即是真实能诠,此时闻者耳根听到“书”的名称,于闻者相续中现出名言总相,这就是“书”的名称概念,依靠这个名称,立即于闻者相续中浮现书的境相,不仅是概念、整体的形象已经显现,这叫义共相,这是说者与听者二者相互间的真实能诠所诠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