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它的意思是否学佛者要深求世间学问。然学佛

题目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它的意思是否学佛者要深求世间学问。然学佛之心贵乎专一,旨在除妄,若深求世学,岂非使心杂乱,如是能得学佛吗?使我疑情一团,无法知其妙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是世间?什么是世间法?


正确答案: 很多人对世间的认定是错误的,以为这整个娑婆世界就是苦海,因此我们要厌离这个娑婆世界,真正的世间就是自我所抓、所贪、所构筑出来的梦幻世界,而不是外面的娑婆世界。
如果修行之后,你是增长我是、我能、我慢,还是在二元对立的比较,不是跟自己比较,不是净化自己,而是在跟别人比较,衬托出我的优越,我的高尚,我是大修行人...都是属于世间法。

第2题:

什么是佛法?不学佛有哪些过失?学佛有哪些利益?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正确答案: 1)佛法揭示的是宇宙的人生真相,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令自他获得暂时的安乐,究竟解脱的妙理。
2)不学佛的人非常可怜,《诸法集要经》中云:“愚不可人无正智,如盲处黑暗。”愚痴的人没有正确的智慧,就像盲人处于黑暗中一样,根本不懂取舍因果。以至于大多数人造了太多的不善业,死后只有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诚如《四百论》所言:“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大般泥洹经》亦云:“愚夫邪见,向恶趣门。”
3)学佛所带给我们的,除了快乐,没有别人。在茫茫无边的轮回中,它是唯一的解脱津梁,故智者理应选择佛法。《别译杂阿含经》云:“唯有入佛法……是则归依处。”
4)比如现如今,天灾人祸频频出现,世间灾难此起彼伏,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虽不排斥其他宗教的作用,但佛教的精神是最管用的。生命脆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瞬间就会失去。这些无常的道理,佛陀早就告诉过我们,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取舍因果,否则,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将来的痛苦还会越来越多,不学佛这些道理就很难懂得。

第3题: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出自()。

A.《心经》

B.《昙经》

C.《楞严经》

D.《金刚经》


参考答案:B

第4题:

空海师父讲帮世间点一盏明灯,让世间光明普现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并不是说这个世间黑暗,没有太阳,是有太阳,但是众生的智慧眼没有打开,看不到解脱的路,摸不着解脱的门,要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出发,跟有缘的众生广结法缘,以知恩、感恩、报恩、知足惜福回馈这世间。

第5题:

什么叫看破世间?怎样才能看破世间?看破世间有何必要?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你有看破世间吗?


正确答案: 1)看破世间,即看破今生和来世,对轮回无有耽著。
2)思维和通达三界皆苦的道理,才能看破世间。
《三主要道论》中则说: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以看破今生;修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以看破来世。
3)若耽著世间,纵然修持所谓的大圆满、大中观,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果。只有看破了今生和来世,才有机会生起出离心,有了出离心,修什么法都很容易。
4)观察自身,仍差得很远。但和以前相比,无论是心态还是行为,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会象以前有那么多烦恼。
《开显解脱道》云:“三界轮回犹处火坑中,我等不知如是尚贪世,总集三宝上师非眼视,生起出离意乐求加持。”作如是祈祷!

第6题:

山水地质学认为,悲剧和喜剧不仅存在于人世间,它同样也存在于自然界中。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学校为了灌输知识,尚且制定了一套强迫机制来约束学生,佛法就更不待言了。如果佛教徒仅是为自己的快乐、享受生活,不听课没压力恐怕好一点;但是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使自相续与佛法相应,每天都应该有一些佛法的压力。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没有压力就不能增进。不同的地方是发心和目的:世间学习的发的是超越他人之心,目的无非是吃穿住行;学佛应发菩提心,目的是获得解脱。为了学习和实修结合,除了既定的学习之外,每天加诵忏悔经咒,顶礼诸佛菩萨,依经论指导而学修。学修之前先发利益众生之心;结束后回向众生安乐。

第8题:

慧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修道者应该明了是非
  • B、修道者应该心无是非
  • C、修道者应作自我批评
  • D、修道者应该不断反省

正确答案:B

第9题:

世间不离佛法,佛法不离世间,可是刀兵战乱,邪恶日甚,道德日退,种种不正当的事,佛法可在邪恶其中否?


正确答案:菩提是佛法,烦恼亦是佛法,无烦恼何有菩提,无菩提何显烦恼?

第10题:

在世间层面上,如何分上师的功德和弟子的功德?这和“视师如佛”相违吗?


正确答案: 据堪布所讲,在世间层面,按佛经的意趣,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比如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我的上师,至少应该是加行道的;如果是我加行道的,上师就应该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以此类推。这与“视师如佛”并不相违,因为“视师如佛”是从最终的密意融入无二无别。因此,在祈祷时,应把上师观作和佛一模一样,但在平常学习、依止的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者,最好先把上师当做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