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朱熹的贫富论。

题目

简述朱熹的贫富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还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材,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1)在教育作用上,朱熹认为:宇宙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每一个人所秉受的气质之性各不相同。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这是继承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性三品”的学说。此外,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里面,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让“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突出出来,把人的私欲藏起来,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2)朱熹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则是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人生8岁人小学,15岁人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小学教育被比作“打坯模”,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大学要“明理”,是“加光饰”的阶段。小学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编写《小学》《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大学学习“四书”“五经”,以自学为主。(3)朱子读书法也是朱熹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内容如下: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己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综上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理学倾向,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但他对教育作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贡献,并为各个阶段整理了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极大的贡献,“四书”在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过“五经”,这也反映出了朱熹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最后,朱子读书法的六大要点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启示,在教育史上流传甚久。

第2题:

试分析朱熹理气论的基本思想。


正确答案: 朱熹理本论体系的中心即是理气论,道器与理气相互发明。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体”立足于先后。朱熹理本论结构的最简单的概括,就是理生气又借寓于气中。即在“本体”而言是理先气后,而在现实来说则是理气本无先后。但不论是理先气后还是理气不分先后,均不影响理上气下的性质。
第二,上道乃下器之“道理”。上道不仅是下器之本体,它也是下器之“道理”,即作为器的本质和规律而存在。事物则是道理的外在表现或形迹。
第三,道器一物。道器一物是朱熹所维护的儒家道器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朱熹认为“道器之名虽异,然其实一物也”。故绝无所谓道之晦,而只有人不识。关键在于,求道不能像老子那样于昏默无形之中,而是只能在君臣父子等“事物”之中。
第四,理气二物。朱熹无疑主张道器的统一,但朱熹的道器统一又是服务于他的理本论体系的需要,故他又对这统一作出了专门规定:二者不仅是有分的,而且分际甚明,实为二物凑合在一起。分理气为二后来成为气学、心学反对朱熹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第3题:

阐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论。


参考答案:

朱熹的理学教育作用论: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载体。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封建的人伦就反映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就是体认天理,穷尽天理。自然万物都含有一定的理,依靠人本能的心灵之知,通过接触,体认事物,了解掌握事物的规则,这个认知过程叫“即物穷理”教育作用一是“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教育作用二是使“道心”支配“人心”也就是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就是“复性”。


第4题:

朱熹“贫富论”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 A、贫富命定论
  • B、民富则君不贫
  • C、民贫则君富
  • D、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正确答案:A,B,D

第5题:

简述测量贫富差距的科学方法。


正确答案: (1)在社会分层研究中,较为科学的也是人们使用得最多的是基尼系数法和五等分法。
(2)除上述两种比较科学和准确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测量方法。但是在运用上述方法时,必须与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必须充分考虑被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第6题:

简述朱熹对儒家伦理贡献。
1)承继程颐、程颢之理学,以弘扬儒家伦理为核心,整合了儒道佛三家伦理思想,完善和创立了理学体系;2)把“三纲五常”视为天理,主张修德之实在于“去人欲,存天理”;
3)兴书院、授理学,以理学化了的“四书”为教本,培养治国治世之才;
4)他为白鹿书院订立的学规与教规,影响后世教育700多年。提出“五教”与“四要”。“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四要”,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为学之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第7题:

王守仁针对朱熹的外铄“复性论”,提出了内发“良知论”。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简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


答案:
解析:
朱熹提出了五条道德教育的方法,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1)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学者大要立志,才学 便要做圣人,是也。” (2) 主敬。其具体内容是:培养严肃的或 不放肆的道德态度,培养人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 他说:“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敬是始 终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视主敬的功夫的,他认 为这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贯穿整个修养过程的始终。所以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 不可顷刻间断”。有人问:"敬何以用工?” 即怎样做敬的功夫呢?他答道:"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3) 存养。“存养”就是“存心养性"。朱 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故需要用 "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 (4) 省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朱熹指出:“凡人之心,不存则亡。”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 “陷于恶”,就必须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 检查。 (5) 力行。朱熹十分重视“力行”,他要求 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第9题:

简述顾炎武“贫富论”思想的内容及局限性。


正确答案: (1)他认为贫富严重分化问题引起百姓不安,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2)顾炎武还深刻地剖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指出封建弊政是百姓日益赤贫化的罪魁。
(3)顾炎武还分析了由于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局限性:针对现实社会中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顾炎武没有提出带有新意的解决办法,只是重复了前人经常提起的减轻田赋,限制租额等传统办法,但他的“贫富论”在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10题:

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

  • A、“利民论”
  • B、“爱民论”
  • C、“反足民论”
  • D、“富民论”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