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和结果、意义怎样?

题目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和结果、意义怎样?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i、大战的内容: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ii、大战的结果: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首先是因为《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之后就招架不住了。因为《民》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干涉等等,都只是主管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iii、大战的意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咫尺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此外,《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论战的各自舆论阵地是()。

A.《民报》

B.《时务报》

C.《民国日报》

D.《新民丛报》


参考答案:A, D

第2题:

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什么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A.《民报》

B.《新民丛报》

C.《国闻报》

D.《中外纪闻》


参考答案:A, B

第3题:

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中,双方的宣战阵地是()。

A.新民丛报

B.新闻报

C.民报

D.苏报


参考答案:AC

第4题:

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中,双方的宣战阵地是()。

  • A、民报
  • B、苏报
  • C、新民丛报
  • D、新闻报

正确答案:A,C

第5题:

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A《民报》

B《新民丛报》

C《万国公报》

D《国闻报》


A,B

第6题:

1905—1907年年进行的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论战双方的主要阵地是()

A.《时务报》

B.《民报》

C.《苏报》

D.《新民丛报》


参考答案:B, D

第7题:

改良派以()为主要舆论阵地,同革命派展开一场大论战。

A.《民报》

B.《新民丛报》

C.《国闻报》

D.《中外纪闻》


参考答案:B

第8题:

1905年至1997年,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日本东京展开大论战的主要阵地分别是()

A.《民报》

B.《循环日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E.《新民丛报》


参考答案:A, E

第9题:

《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革命还是改良
(2)建立民国还是实现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第10题: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是怎么一回事?


正确答案: 早在兴中会时期,革命派报刊同保皇派报刊之间由于主张的不同,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论战。为了捍卫革命原则,清除改良派在思想上的影响,作为革命党中央机关报的《民报》,从创刊那天起,就主动向改良派最重要的机关报《新民丛报》挑战。《民报》创刊号发表了陈天华的《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和汪精卫的《民族的国民》两篇文章,指名批判康、梁主张君主立宪的“妖言”。《新民丛报》立即应战,把康、梁在该报发表过的一些文章汇编成《中国存亡一大问题》一书,广为散发。1906年4月出版《民报》第3期,发表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列举双方在12个问题上存在的根本分歧,表示要“分类辩驳”改良派的观点,“期与我国民解决此大问题”。于是,两派报刊之闻大规模的论战就这样开始了。双方论战的焦点是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满清王朝,进行民族革命?《新民丛报》认为,只要光绪亲政,中国即可有望,不必反满。反满只会引起民族仇杀,造成混乱,招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就会被瓜分而亡国。《民报》则认为,不推翻满清政府,中国必不能独立富强;革命不会引起内乱,排满并不排外,不会招致瓜分;真正造成瓜分之祸的正是清朝政府,“故非排满不能弭瓜分之祸”。
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人民文化程度低,又缺乏见识,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制度,《民报》则认为,实行共和政体是大势所趋,中国人民有能力推翻君主统治,建立共和国。
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不均问题,没有必要平均地权,并且认为土地国有对发展生产不利。《民报》则认为,中国确实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只有将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实行平均地权,生产才能得到发展,民生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场论战持续了两年。尽管梁启超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终因改良派的主张违背了当时的历史趋势和人民的愿望,最后理屈词穷,《新民丛报》也因此而一蹶不振,不得不悄然停刊。经过这场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日益深入人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