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述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

题目

试评述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形成了“六艺”教育。“六艺”是指______、乐、射、御、书、数。


答案:
解析:

第2题:

试简要评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大致具有以下 特点: (1) 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 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 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2) 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 的教育各有其特征。总的来说,与当时的社会政 治、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 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 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人不同的学校。 (3) 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 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 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 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对应,教育机构种类 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 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 (5) 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 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 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6) 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后来古代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卑下形成鲜明对比。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 过断层期,在此意义上,或许可称源远而流不长。巴 比伦、埃及和印度等东方古国均因异族人侵等原因导 致历史中断,从而使文化教育在本土失传或断层。

第3题:

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参考答案: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各亚类又分成若干层次。“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五个亚类。下公若干层次。“动作领域”: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七个亚类,下分层次。

第4题:

试简要评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1)特点: ①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②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 俗教育体系。 ③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 体系长期并存。 ④ 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 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影响:, (2)影响: ① 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 马文化的作用。 ②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西欧有很大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拜占庭与西欧特别是意大利保 持着经济联系。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 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西欧各国之 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 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语地区的青年,还有意大利 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 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正是 从拜占庭的学者那里学习了希腊语和希腊作家 的某些著作。 ③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 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5题: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是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粱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第6题:

试简要评述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案:
解析:
公元30年,罗马宣布废除共和制,建 立实行独裁统治的帝国。为了把学校作为统洽 工具,对学校进行了一些改革。在罗马帝国时期 比较重大的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 (1)改革学校培养目标。小学培养忠于帝国 的顺民,文法学校、高等修辞学校培养国家官吏、 文士。 (2) 对初等学校(私立)实行国家监督,把部 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便于国 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 (3) 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私人 选聘为国家委派。把教师变成国家官吏,免除兵 役、劳役,发放津贴。 (4) 加强宗教教育。

第7题:

试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作简单评述。


答案:
解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 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初在 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一是以教育为国家的工 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 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教育为 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 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其主旨在 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 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认定:外国在中国办教育 是怀有政治侵略之心、经济侵略之图和文化侵略 之念,为国家生存、文化延续和社会安宁计,必须 收回教育权;出于培养良好国民的考虑,倡导教 育机会的均等和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出于维护 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大业,提倡教育和学术独立 等,表现出其进步与爱国的一面。国家主义教育 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救国论。

第8题:

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礼”“乐”“射”_________“书”_________。


正确答案:“御”、“数”。

第9题:

试简要评述骑士教育各阶段及其教育内容。


答案:
解析: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 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 员。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主 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 神和技能的人。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 家庭教育阶级(出生~7、8岁)。儿童在 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宗教知识、道 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2) 礼文教育阶段(7、8岁~14岁)。这一 阶段又称侍童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 儿子送人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 和贵妇。教育内容是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 为规范,有时也包括一些知识内容,如识字、拉丁 文法等,但更多的是吟诗、弈棋、唱歌、奏乐等技 艺。在此阶段,贵族子弟也开始学习赛跑、角力、 骑马、游泳和击剑,以便成为身体强壮、能征善战 的武士。 (3) 侍从教育阶段(14岁~21岁)。这一阶 段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 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 贵妇。贵族子弟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年满21岁时 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 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 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骑士教育对文 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以至于目不识丁的骑士 比比皆是。

第10题:

试评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孑L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是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入事,忽 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①学一思一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 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 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