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再现说”相近的观念是什么?

题目

在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再现说”相近的观念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中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的是“观物取象”的观念。大约在战国初、中期成书的《易传》中,就提出了“观物取象”的重要命题:“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所说的“象”与审美形象之间有相通之处,都有主客相融的意思。所谓“观”就是用我们的感觉器官面对着“物”,进行直接观察、直接感受的过程;所谓“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和创造。“观”和“取”都离不开“象”,可见“观物取象”与西方的“摹仿”或“再现”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这种“取象”的目的既不同于柏拉图的对“理式”的“模仿的模仿”,也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揭示事物发展的“可然律”或“必然律”,而是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所谓“类万物之情”是指宇宙深奥微妙的道理。由此不难见出中国“天人和一”的哲学底子和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的差别在文学观念上造成的巨大差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各种文学观念中,把“作品”提到本体地位的,是()

A表现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


D

第2题:

谈谈文学观念再现说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 在西文论史上最先出现的文学观念是“再现说”,其理论核心即认为文学乃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突出强调了文学作品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柏拉图之前的哲学家大多主张,文艺是对外在自然的模仿,柏拉图提出,文学艺术是对理式的影子的影子的模仿,因而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则抛弃了柏拉图“理式”的概念,把文艺摹仿的对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且认为艺术比现实中存在的个别的事更真实。他认为艺术摹仿的绝不只是现实的外形,而是要反映出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亦即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一点上,诗要比历史更真实。所以,再现说基本上有“理式模仿说”和“自然模仿说”两条发展线索。

第3题:

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有()。

A.形式说

B.再现说

C.表现说

D.升华说


参考答案:ABC

第4题:

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

  • A、再现说
  • B、表现说
  • C、实用说
  • D、客观说

正确答案:A

第5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历史上主要的文学观念的有()

  • A、再现说
  • B、游戏说
  • C、巫术说
  • D、独立说

正确答案:B,C

第6题: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说”从艺术观来说属于()。

  • A、表现说
  • B、再现说
  • C、反映说
  • D、游戏说

正确答案:A

第7题:

中国古代的“观物取象”、“度物象而取其真”等类似主张,反映了文学观念的模仿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风教”或“教化”说以及西方的“寓教于乐”说等类似说法,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实用论;我国先秦的“诗言志”之说,反映的文学观念是表现论;孔子提出的“兴于诗”说法以及歌德《浮士德》的创作实践,反映的文学观念是()。


正确答案:体验论

第8题:

试以东西方艺术史的具体作品为例,论述表现说和再现说?


参考答案:表现与再现是艺术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艺术美创造问题的一对基本矛盾。在西方传统的艺术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艺术观念是摹仿说,摹仿说重视再现,在西方占统治地位达两千多年。在东方,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艺术观念是以言志说、缘情说为代表的艺术表现论。东方的传统艺术是重视表现。西方重再现、东方重表现是就其各自在古代的主导倾向而言的,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西方传统艺术理论中完全没有表现说的因素,东方传统艺术理论中完全没有再现说的因素。从传统上说西方重再现、东方重表现但在近现代这种情况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逆转,演变为西方重表现、东方重再现的新的格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作品,传达出的是艺术家自我的情感,表达的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与之相反,东方艺术观念在精神上已将侧重点从表现性移到了再现性因素上,总之,表现与再现不仅体现为东方与西方古典艺术精神的对立,而且也表现为东方和西方各自内部古代与近现代艺术观念上的对立。

第9题: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与西方悲剧的整体观念有何联系?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失说”,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的,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是“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恶德败行,而是因为„错误‟(过失)。”具体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比如俄狄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比如美狄亚。即无意的“失误”和故意选择的“罪过”。
古希腊传统的“命运悲剧”经亚里士多德的解说而倾向于“过失悲剧”,这在西方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命运悲剧的核心是“不可知的力量”,而“不可知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因此悲剧并不能归咎于人本身。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在中世纪恰好与神学家的“上帝惩罚的悲剧”相应和,“惩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要为自己的罪过负责,要为悲剧负责。同一条思路上的黑格尔,则一方面惩罚者同样成为某种“普遍力量”和“片面正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则不再为悲剧主人公留下任何推卸责任的余地。在这一演变中,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是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第10题:

从文学观念上说,“寓教于乐”应该属于()

  • A、“表现说”
  • B、“实用说补”
  • C、“再现说补”
  • D、“独立说”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