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郭小川的诗歌。

题目

简析郭小川的诗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被人们称为“郭小川体”的诗歌形式又名()。


正确答案:“新辞赋体”

第2题:

试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①充溢着强烈,真挚的革命激情。郭小川对党和革命事业有着无限深情,他的诗歌热情歌颂党,祖国和革命事业。
②富于哲理性。他善于把自己对人生,社会,现实生活的观察提炼成具有真知灼见的哲理,以此作为诗篇的主题。他还善于提炼富有哲理性的警句。
③他的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郭小川被认为是“时代的歌手和号手”。他擅长表现时代生活主流的题材。
④在艺术上,郭小川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他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感物言志”的传统,同时也借鉴"楼梯式"的长句和民歌的清新。

第3题: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①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烈真挚的激情。这是郭小川诗歌的灵魂所在,他的诗往往从内心世界出发,去思考和表达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战士激情的青年人的情怀和精神状态,形象性与政治性相辅相成,使其诗不但有较强的思想冲击力,而且也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等。②立意高远,哲理性强:他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以诗意的表现。从他的诗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历史的风云,而且可以咀嚼诗人关于人生、理想、生活、幸福的精辟见解。如《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等。③继承感物言志的古代诗词传统,并在诗体格式上进行了多方面尝试,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致青年公民》采用“楼梯式”的形式;《白雪的赞歌》《祝酒歌》等运用的是半自由体、自由体诗体;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则创造了“新辞赋体”的诗歌格式。

第4题:

简析胡适《上山》的基本内涵,并以《上山》为例简析胡适对诗歌形式从旧到新的变化所做的努力。


正确答案: 《上山》一诗中,胡适怀着积极的态度热情地赞唱着“头也不回,汗也不揩”、“努力往上跑”的“攀登”精神,以及不达“高峰”决不罢休的愿望和抱负。诗作中表现出一种楔而不舍的奋力向上的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我们对真理和正义事业的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执著追求精神。胡适对诗歌形式从旧到新转变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在《上山》以前的诗作中,虽然诗歌也使用了白话语体,但并没有能够摆脱,旧诗体式的束缚,仍然残留着一些文言的词句和气味。而《上山》这首诗已经彻底摆脱了旧诗体式的束缚,是用纯正的白话写成的完全意义的自由体新诗了。将白话诗体从旧体诗中完全解放出来,这是胡适对中国诗歌革命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第5题: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简析汉代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第一、生动的故事性。《孔雀东南飞》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兰芝与仲卿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地揭露、控拆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往。
第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刘兰芝的形象是非常成功,她美丽、勤劳、聪明、善良、懂礼貌、刚强不屈,集中了中国古代妇女的一切优点,婚姻的不幸,这就更加大大引起了读者对她的热爱和同情。
第三、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孔雀东南飞》文采用的是五言体,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四、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抒情。

第6题:

简析析辛弃疾《摸鱼儿》。


正确答案: 这首词中“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寓意“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一句,看似写景,实则是以“斜阳”、“烟柳”来象征国势日衰,时局日危,深寓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势萎靡的无限哀伤。

第7题:

郭小川诗歌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他对当代诗歌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A.郭小川诗歌的最大成就是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勇于创新。诗人曾尝试过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式等多种新诗体裁样式,努力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加以创新。
B.“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主要贡献。他既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又融进民歌的优点,赋比兴相结合,创造了他所独有的相当格律化的诗体——“新辞赋体”,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8题:

简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徐志摩作为新月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真挚的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他的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表现在:(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2)章法整饬,灵活多样。(3)词藻华美,风格明丽。(4)灵动飞扬,洒脱妩媚。(5)有着循环往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第9题:

简析陶渊明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陶渊明的诗能够敞开心扉,表现真挚的情感、真实的体验和真率的个性,有一种自我表现的色彩;风格自然平淡,不事雕琢,不作夸饰,常用白描手法;善于创造境界,其中不仅情景交融,而且往往包含哲理。

第10题:

简析穆旦诗歌《我》中的“自我”形象及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探索和发现。


正确答案:穆旦是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中风格最浓烈、最有成就的诗人,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他的诗最醒目的特点就是“丰富的痛苦”。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中国诗歌中从来也没有过的残缺的世界里的残缺的自我,拥有一种“自我虐待的抒情”,他的心灵“永远在自我和世界的平衡、寻求和破毁中熬煮”,其诗歌意象也充满了死亡和恐怖的气息。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站在不稳定的点上、不断分裂、破碎的自我,存在于永远的矛盾张力上的自我,充满了现代人的生命困惑,如个体和群体、现实和理想、创造和毁灭、丰富和无有„„等等,它们彼此相互对立并相互渗透,呈现出一种“思维的复杂化和情感的线团化”,这正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我》这首诗塑造了永远“锁在荒野里”的自我意象,是那个令人绝望的现实造成的诗人不可避免的个人生存的困境的象征,也是处在特定历史时代、复杂社会现实下,一个正直而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充满激烈矛盾的生命体验。诗中那个“残缺”的自我,并不是完全消极的,也是一种对现实的绝望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