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池为何产生青苔?如何解决?能否用草木灰防治青苔?

题目

蟹池为何产生青苔?如何解决?能否用草木灰防治青苔?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青泥苔是鱼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这些藻类适宜生长在透明度高的浅水处,一旦遇到适合的生态条件(水温20℃左右)就会大量繁殖。初期藻体颜色为深绿色,呈丝状附于池底,以后渐变黄色悬于水中,衰老时,如旧棉絮浮于水面,轻者,大量藻体青苔附着虾、蟹体表,影响其生长和商品价值,重者,可引起池塘中鱼类缺氧中毒死亡。
(1)预防措施
①在进水前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进水后及时施肥,使水体呈现黄绿色,透明度控制在25~35cm,使基础饵料生物尽快繁殖起来,从而控制青苔生长。
②在水温较低季节放虾苗时,不宜马上栽种水草作遮荫物,以防带入青泥苔。
③每亩套养花白鲢鱼种20~30尾,抑制藻类种群滋生泛滥。
④勤换水,不使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
(2)治疗措施
①在青泥苔大量繁殖时,在晴天下午用粗铁丝绑成爪状,再绑在竹竿上,下池捞出池底的青苔,然后根据池水的肥瘦,每亩施用50~100kg的有机肥,水深升至lm左右,一般4~5天青泥苔基本得到根治,池水恢复正常的油绿色。
②在下风处撒稻草灰,阻断藻体光合作用。
③在藻体聚集处撒生石灰,每平方米100~150g。通过突然改变局部水体的pH值杀灭藻类。
④每亩水面水深lm用杀青苔200g与湿润细土拌匀后撒于青苔密集处或用青苔宁每亩水面水深lm用50g兑水(1000~2000倍)后全池泼洒,但注意在用药物治理青苔的同时,为防止由于青泥苔腐败而对虾、蟹造成危害,宜泼洒光合细菌,再增加增氧机开动时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喜欢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以青苔入菜的民族是()

A.白族
B.苗族
C.纳西族
D.傣族

答案:D
解析:

第2题:

二沉池出水堰下长满青苔,NH3-N=0.88mg/L,(TP、TN没测),是不是说明出水TP、TN超标?如这样该怎么处理?


正确答案: 二沉池出水堰下长满青苔不一定说明出水TP、TN超标,出水堰青苔只能清扫。

第3题:

:朝霞:早晨正确选项为( )。

A.雾霭:山林

B.回声:空谷

C.星星:夜晚

D.青苔:春光


正确答案:C

 朝霞归属早晨,星星归属夜晚,其他项均无此关系,故选C。

第4题:

试述河蟹养殖前期青苔的危害,成因和解决措施?


正确答案: 危害
主要为水肥偏瘦,水位浅,光照过强,引起青苔滋生,严重影响蟹摄食,并导致水草腐烂,水体恶化,药物杀灭效果不佳且影响水草
成因
前期水草(伊乐藻)生长过盛,肥水困难
前期螺蛳投放过多,引起水色清,透明度高
解决对策
前期肥水下苗,用腐熟的鸡粪挂袋或微生态制剂肥水
适当水位提高至40-50cm,减轻光照对池底的照射强度
螺蛳分3次投放,4、5、8月份投放,4月份投放1/4比例
人工捞除
药物处理:30%漂白粉局部施洒青苔密生处;螯合铜0.6ppm晴天上午用喷雾机直对青苔喷洒。用药杀灭青苔后24h要求换水或增氧,防止缺氧

第5题:

水泥、沥青地面的工作标准及要求是表面洁净、无垃圾杂物及青苔,表面无()现象。


正确答案:凹凸

第6题:

如何处理池塘丝藻(如青苔)过多的情况?


正确答案: 如未放苗,应先把塘里的丝藻捞走,并排干水,重新清塘。忌用药物将丝藻类杀死并将其留在塘底,因为丝状藻类在塘底发酵腐烂可产生有害物质,影响放苗后虾苗的生长。
如已放苗,可一次性加入大量较肥(含单细胞藻类)的塘水,并追加一定数量的芽孢杆菌制剂和养殖专用肥培养水色。
如果丝藻不多,可以不必加水,只需多开增氧机,加一定数量的芽孢杆菌制剂稳定水质,因为少量丝状藻类对虾生长并无大碍。忌用药杀死丝状藻类。

第7题:

窍除电极青苔案例:测定电导率的铂电极使用3个月左右就会在铂电极上长出一些青苔,影响准确测定,必须除去这些青苔。


正确答案: 由于青苔是从电极里逐渐长出来的,紧紧地吸附在电极内部,电极内部空间狭小,无法使用工具取出青苔,使用强酸碱、强氧化性物质或煮沸的方法杀死青苔会破坏电极的测定功能。超声波具有很强的去污能力,只要将长有青苔电极部分浸在水中,使用超声波处理10min,很容易将青苔从电极内部清洗出来,电极清亮如新,也不会破坏电极的测定功能。

第8题:

以青苔入菜,是()特有的风味菜。

A.白族
B.藏族
C.黎族
D.傣族

答案:D
解析: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第9题:

养殖池内的青苔、浮萍等需要清除吗?


正确答案:养殖池中容易生长大量的青苔和浮萍,影响黄鳝活动和呼吸,应予清除。尤其是水泥池中黄鳝的食台附近生长的青苔,会影响黄鳝的取食,故应经常人工清除。有土池中经常会生长一些杂草,有的杂草形成细密的草网,影响黄鳝活动,应予及时拔除。在日光的照射下,有的水面出现“水皮”,经观察对黄鳝养殖也无妨碍,但对观察黄鳝的吃食及活动带来不便,因此应予捞除。

第10题:

如何控制成蟹池的水质?


正确答案:二龄河蟹喜欢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微碱性(pH7.5~8.5)、氨氮低(总氨氮为0.2~0.5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大量投饵后,水质易肥,除了种植水草外,经常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冬季和7~9月份,池水平均水深应保持最高水位(1.3~1.4米);4~6月和10~11月,水深以1~1.2米为好。春秋两季一般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1/7~1/10;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5。换水时,水温不宜超过5℃,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总水体的1/2。遇到下列情况,应及时冲水和换水:
(1)河蟹摄食量明显减少,白天河蟹上岸不下水,表明池水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雨、闷热,有机物耗氧量大,水中溶氧少,要勤冲水、换水。
(3)久晴未雨,加水困难,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1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每10天到半个月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