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害发生规律、检验方法及检疫和防治。

题目

试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害发生规律、检验方法及检疫和防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流行因素;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系统侵染性,表现为:病株特矮(1/3~1/2),分孽特多(>1倍),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
发病规律:侵染期长,12月~4月,1~2月是盛期,幼嫩分蘖处侵入,细胞间蔓延,50天到生长点,随寄主生长,菌丝进入穗原始体,到各个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长时间3~8 ℃低温利于侵染;冬麦区苗期日平均温度0~10 ℃达45d以上,即使没有雪覆盖也同样利于发病。
流行因素:大面积感病品种、足够菌源、冬季日均温0~10 ℃的日数》40d、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
国内适生区域: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极为适宜病害的发生,属高度危险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冬麦区基本适合病害发生,属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有时也具备病菌入侵条件,也可能受害;春麦区不发病。
检验与检测:
① 直接检查:放大镜
② 洗涤检查:50g+100ml无菌水,振荡5min,10~15ml离心3min,定容,制片观察。
③ 冬孢子鉴定:孢子形态鉴定(网脊高度、胶鞘厚度、网目径、孢子大小、不育细胞等)。
④ 冬孢子自发荧光实验:TCK孢子于荧光显微镜下有自发荧光现象,而TCT孢子则无。
⑤ 冬孢子萌发试验:5 ℃、17 ℃下,光照。矮腥孢子5 ℃下21d开始萌发, 17 ℃不萌发。
⑥ PCR技术:引物5`-TGACAACGGATCTCTTGGTT-3`、5`- TCACCAACTCCAAGCAATCT-3 `,206bp处有特异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① 进口小麦和原粮必须进行检疫,病麦需除害处理
② 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130℃30min或120 ℃1h。
③ 病区用40%五氯硝基苯,种子重量0.5%的药量拌种,并在播种沟内施药处理。或单用1%的药量拌种
④ 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冬小麦晚播可减轻发病。 ⑤ 种植抗病品种。

第2题:

检疫和防治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1.严格检疫,尤其需要严密注意由疫区引进的小麦种子。
2.病田实行3-4年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适期早播,使小麦扬花期避免孢子萌发盛期。
4.用化学药剂(如福美双)拌种有一定的效果,但因有土壤和气传菌源,不易彻底防除。抽穗始期喷布萎锈灵,可防止侵染。

第3题:

试述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症状表现特点、检验方法及检疫和防治。


正确答案: 症状:整个生育期都可危害,以开花期症状最明显。早期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萎蔫,雄穗退色早枯,叶片边缘产生波纹状不规则病斑,初期水浸状,黄色,与叶脉平行,贯穿全叶,宽1~10mm,严重时病叶萎蔫死亡。生长后期,叶片产生许多小病斑,结合成大块,火烧状干枯死亡。髓部有空腔,导管被黄色黏液阻塞,萎蔫植株的下部切口有黄色细菌溢脓。果穗的菌脓可通过内层包叶的气孔渗出,籽粒表面沾满细菌菌脓,病籽粒变形、皱缩和变色。
检验方法:
1、产地检验
2、种植检验:种子长出的植株有明显的症状。
3、分离培养基:采用伊凡诺夫选择培养基,将分离的细菌接种在玉米苗上,验证是否发病。
4、噬菌体检验法:用转化性噬菌体,如ZP6、ZP82等检验。
5 .血清学检验:用酶联免疫法等检验。
检疫和防治
1.禁止从国外疫区进口玉米种子。
2.种子处理:
(1)微波炉70℃处理10min,效果很好。
(2)环氧乙烷熏蒸。
(3)恒温处理:50℃下处理4d,消灭种子内部细菌效果显著,不影响发芽。
(4)抗菌素温浸法。
3.防治传播媒介昆虫。
4.种植抗病品种。

第4题: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检验与检测有哪些方法?


正确答案:直接检查: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P115
PCR技术检验:利用特异性引物
5’-CGTGTGAGCCATGCTACGACT-3’5’-AACTTCCAAGGCGACCGTTT-3’在743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带,而其他近似种无此带。

第5题:

以下哪个病害是全国植物检疫对象()?

  • A、小麦光腥黑穗病
  • B、小麦矮腥黑穗病
  • C、小麦网腥黑穗病
  • D、小麦散腥黑穗病

正确答案:B

第6题:

试述松材萎蔫线虫在国内外的分布状况,症状特点,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检疫方法和检疫处理的措施。


正确答案: 国内外的分布状况:日本(1905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韩国、朝鲜、葡萄牙、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
症状特点:病树针叶红褐色,全株迅速死亡。
病叶长时间不脱落。
夏季适合于发病,从患病到死亡需30天左右。
在外部显症前,木质部髓线薄壁组织被破坏,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水分输导受阻。
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移居性内寄生,主要在树体分生组织内向薄壁细胞取食。
生育速度很快,繁殖力强。
最适宜的发育温度为25℃。
完成一个世代,15℃,12d;20℃,6d;25℃,6d;30℃,3d。
高温、干旱最适宜发病、发展和病株率增高。
传病墨天牛的繁殖量越多,病情蔓延范围越广,为害程度也越重。
发生条件及发生范围:
温度和土壤中水分含量与发病率有密切关系。
高温(20-30℃)和干旱有利于该病的发病。
山东、江苏、云南、辽宁东南部适合于发生于流行。
检疫方法:产地检验:
观察症状、查找天牛为害的虫孔、45天内全株枯死树等。
病原线虫检验
检测时,注意与拟松材线虫区别。
检疫处理的措施:禁止入境

第7题:

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特点:病株只部分穗子受害,病穗只部分籽粒受害。
病粒通常局部受侵染,仍保留正常籽粒外形。
病菌只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黑色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轻的籽粒形成疱斑,病重的大部或全部形成黑粉腔,外表只留下灰色果皮。
该病的症状在籽粒发育完全时才明显。
病原菌形态特点:新鲜的冬孢子不能萌发,需经过4个月以上的休眠期。
冬孢子—先菌丝—顶端65-185个长镰刀形的双核初生担孢子—不配对结合—脱离先菌丝
初生担孢子—有丝分裂—单核次生担孢子—侵染丝。
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内稃上开张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内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
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
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在国内的适生区域:我国大部份烟草种植区
检疫检验方法:直接检查:发病轻的病粒,病疱不破裂,从外观上不易识别,用0.2%NaOH溶液浸渍24h(20℃)。病粒发病部位乌黑发亮,健康部位灰黄色。
洗涤检验: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
冬孢子形态鉴定:
PCR技术检验:利用特异性引物

第8题: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 小麦扬花时,土壤温湿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先菌丝伸出土面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传染。
病菌主要以次生担孢子产生的芽管,通过颖片、外稃和内稃上开张的气孔入侵。
侵染早期-颖片、内外稃上部有细胞间菌丝,后期-向小花基部生长,进入子房的果皮,仅分别侵染各个籽粒。小麦扬花期雨水多,灌溉失度,施肥过多,氮肥过多有利于发病。
越冬场所:
病菌以冬孢子或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肥中越冬。
传播途径:
冬孢子在内部和外部,随种子作远距离传播。
病区主要靠带菌土壤传播。
粪便和秸秆也能传病。
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进行侵染。

第9题:

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正确答案: 症状:
植株矮化;病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菌瘿粗短,近球形,较坚硬,压碎后露出黑粉,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
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暗褐色,表面有多角状网纹。
冬孢子萌发—无隔先菌丝——担孢子(8-66个)—异性结合成H形—双核侵染菌丝或镰刀形次生担孢子—侵染菌丝。
发生规律
越冬场所:以冬孢子活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便中。
土壤带菌是主要侵染病原,分散的病原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冬季日均温0-10℃的日数40d以上,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适于发生。
低温和积雪天数增多,积雪厚度增大,发病变重。土壤中的冬孢子→双核侵染丝→麦苗幼嫩的分蘖→细胞间隙蔓延,经50d到生长点→穗基原,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传播途径(流行条件):
种子调运和被孢子污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病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在收获或储运期间,菌瘿或冬孢子常撒落田间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
粪肥和秸秆也传病。
我国适生区域
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为高危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的冬麦区为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为可能区;春麦区不发病。
检疫检验方法
检测:直接检查、洗涤检验、冬孢子形态鉴定、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冬孢子萌发实验、PCR技术检验
检疫:高温灭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

第10题:

简述小麦矮化腥黑穗病检疫和防治。


正确答案:1.禁止带菌种子输入、调运是最有效的根治措施。
2.高温灭菌-麦麸和下脚料需高温处理。麦麸皮干热处理温度不低于130℃,处理30min,湿热处理100℃,30min。
3.化学防治
拌种-用40%五氯硝基苯超量拌种(用药两为种子重量的1%),防治效果很好。
熏蒸-环氧乙烷熏蒸,只用于原粮处理,
甲醛熏蒸仅用于种用材料。
4.农业防治
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春小麦适期晚播可减轻发病。
种植抗病品种-已发现10个Bt抗病基因,抵抗矮腥和网腥病菌诸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