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题目

什么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称为水土保持措施。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2题:

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林草措施、工程措施总称为()。

  • A、水资源保护措施
  • B、水污染防治措施
  • C、土壤保护措施
  • D、水土保持措施

正确答案:D

第3题:

什么是水土保持?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进展状况如何?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土壤肥力。土壤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绿色植物生长的基础。肥沃的土壤,能够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如腐殖质、氮、磷、钾等)、空气和热量。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实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厘米,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吨,同时带走6吨-15吨氮、10吨-15吨磷、200吨-300吨钾。计算表明,仅仅黄河每年所携带的泥沙中含氮、磷、钾等养分就达数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 (2)加剧沟壑发展。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公里一般有支、干沟50条以上;沟道长度可达5公里-6公里,个别地区达10公里以上;沟谷约占流域面积的10%,个别可达40%-50%。这样,就使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以至弃耕荒废。 (3)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积,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有些河流还因河床不断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这些“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每当洪水季节,容易溃堤泛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水土保持就是对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治理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预防措施包括预防保护、治理成果管护、监督执法、监测等。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由分散型治理转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转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的治理开发转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突出。据统计,40多年来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0万平方公里,其中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7亿亩,栽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6亿多亩,种草保存面积6000多万亩,还兴修了大批蓄水保土工程。这些水土保持设施,在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水土保持法》实施6年来,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又有了突破性进展。

1.以七大流域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速度加快。

五年来,七大江河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在原有16片的基础上,扩展到27片,总面积6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万平方公里,涉及到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个县。这项宏伟工程,规模之大、质量之高、进展之快、效益之好,是前所未有的。在综合治理中,修建基本农田3500万亩,栽植经果林3000多万亩,共增产粮食100亿公斤,每年果品产量150亿公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水土保持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水土保持坚持重点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承包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已成为山丘地区、风沙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长江上游经过连续7年的治理,发展经果林580万亩,总产值达22亿元,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将递增5—10亿元。海河流域上游的河北怀来县在重点治理中大力种植优质葡萄,1995年全县葡萄产值达8100万元,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辽宁省阜新市在综合治理中栽植沙棘200多万亩,新建的沙棘油厂年产值达1100万元。金沙江上游的宁南县在治理的小流域内种植甘蔗、梯田埂上种桑养蚕,不仅群众得到实惠,而且依靠小流域的初级产品,兴建榨糖厂2个、酿酒厂1个、制板厂1个、缫丝厂1个,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到5000多万元。

3.水土保持为山丘区扶贫攻坚创造了条件

水土保持以兴修基本农田水利为突破口,大搞开发治理,几年来已使几百万户、10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重点治理区群众脱贫率普遍在50%以上。

4.水土保持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据统计分析,我国40多年来兴修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 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程,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多吨。

5.水土保持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七大江河的重点治理区,治理前大多是荒山秃岭、飞砂走石、土地瘠薄的恶劣环境,经过连续、综合治理后,如今大都呈现出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的景象,治理区内植物种类增多,野生动物栖息繁衍。随着治理区环境质量的提高,一批过去封闭、落后、荒凉的穷山村,发展成为了开放、富裕、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山村。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治穷致富能手,治理区涌现出不少文明户、文明村。农民普遍反映,是水土保持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落后、愚昧。

水土保持就是对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治理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预防措施包括预防保护、治理成果管护、监督执法、监测等。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由分散型治理转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转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的治理开发转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突出。据统计,40多年来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0万平方公里,其中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7亿亩,栽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6亿多亩,种草保存面积6000多万亩,还兴修了大批蓄水保土工程。这些水土保持设施,在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水土保持法》实施6年来,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又有了突破性进展。

1.以七大流域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速度加快。

五年来,七大江河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在原有16片的基础上,扩展到27片,总面积6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万平方公里,涉及到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个县。这项宏伟工程,规模之大、质量之高、进展之快、效益之好,是前所未有的。在综合治理中,修建基本农田3500万亩,栽植经果林3000多万亩,共增产粮食100亿公斤,每年果品产量150亿公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水土保持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水土保持坚持重点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承包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已成为山丘地区、风沙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长江上游经过连续7年的治理,发展经果林580万亩,总产值达22亿元,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将递增5—10亿元。海河流域上游的河北怀来县在重点治理中大力种植优质葡萄,1995年全县葡萄产值达8100万元,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辽宁省阜新市在综合治理中栽植沙棘200多万亩,新建的沙棘油厂年产值达1100万元。金沙江上游的宁南县在治理的小流域内种植甘蔗、梯田埂上种桑养蚕,不仅群众得到实惠,而且依靠小流域的初级产品,兴建榨糖厂2个、酿酒厂1个、制板厂1个、缫丝厂1个,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到5000多万元。

3.水土保持为山丘区扶贫攻坚创造了条件

水土保持以兴修基本农田水利为突破口,大搞开发治理,几年来已使几百万户、10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重点治理区群众脱贫率普遍在50%以上。

4.水土保持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据统计分析,我国40多年来兴修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 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程,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多吨。

5.水土保持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七大江河的重点治理区,治理前大多是荒山秃岭、飞砂走石、土地瘠薄的恶劣环境,经过连续、综合治理后,如今大都呈现出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的景象,治理区内植物种类增多,野生动物栖息繁衍。随着治理区环境质量的提高,一批过去封闭、落后、荒凉的穷山村,发展成为了开放、富裕、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山村。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治穷致富能手,治理区涌现出不少文明户、文明村。农民普遍反映,是水土保持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落后、愚昧。

 

水土保持就是对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治理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预防措施包括预防保护、治理成果管护、监督执法、监测等。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由分散型治理转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转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的治理开发转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突出。据统计,40多年来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0万平方公里,其中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7亿亩,栽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6亿多亩,种草保存面积6000多万亩,还兴修了大批蓄水保土工程。这些水土保持设施,在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水土保持法》实施6年来,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又有了突破性进展。

1.以七大流域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速度加快。

五年来,七大江河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在原有16片的基础上,扩展到27片,总面积6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万平方公里,涉及到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个县。这项宏伟工程,规模之大、质量之高、进展之快、效益之好,是前所未有的。在综合治理中,修建基本农田3500万亩,栽植经果林3000多万亩,共增产粮食100亿公斤,每年果品产量150亿公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水土保持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水土保持坚持重点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承包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已成为山丘地区、风沙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长江上游经过连续7年的治理,发展经果林580万亩,总产值达22亿元,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将递增5—10亿元。海河流域上游的河北怀来县在重点治理中大力种植优质葡萄,1995年全县葡萄产值达8100万元,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辽宁省阜新市在综合治理中栽植沙棘200多万亩,新建的沙棘油厂年产值达1100万元。金沙江上游的宁南县在治理的小流域内种植甘蔗、梯田埂上种桑养蚕,不仅群众得到实惠,而且依靠小流域的初级产品,兴建榨糖厂2个、酿酒厂1个、制板厂1个、缫丝厂1个,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到5000多万元。

3.水土保持为山丘区扶贫攻坚创造了条件

水土保持以兴修基本农田水利为突破口,大搞开发治理,几年来已使几百万户、10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重点治理区群众脱贫率普遍在50%以上。

4.水土保持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据统计分析,我国40多年来兴修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 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程,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多吨。

5.水土保持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七大江河的重点治理区,治理前大多是荒山秃岭、飞砂走石、土地瘠薄的恶劣环境,经过连续、综合治理后,如今大都呈现出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的景象,治理区内植物种类增多,野生动物栖息繁衍。随着治理区环境质量的提高,一批过去封闭、落后、荒凉的穷山村,发展成为了开放、富裕、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山村。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治穷致富能手,治理区涌现出不少文明户、文明村。农民普遍反映,是水土保持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落后、愚昧。

 

水土保持就是对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治理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预防措施包括预防保护、治理成果管护、监督执法、监测等。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由分散型治理转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转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的治理开发转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突出。据统计,40多年来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0万平方公里,其中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7亿亩,栽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6亿多亩,种草保存面积6000多万亩,还兴修了大批蓄水保土工程。这些水土保持设施,在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水土保持法》实施6年来,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又有了突破性进展。

水土保持就是对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治理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预防措施包括预防保护、治理成果管护、监督执法、监测等。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由分散型治理转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转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的治理开发转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突出。据统计,40多年来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0万平方公里,其中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7亿亩,栽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6亿多亩,种草保存面积6000多万亩,还兴修了大批蓄水保土工程。这些水土保持设施,在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水土保持法》实施6年来,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又有了突破性进展。

1.以七大流域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速度加快。

五年来,七大江河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在原有16片的基础上,扩展到27片,总面积6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万平方公里,涉及到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个县。这项宏伟工程,规模之大、质量之高、进展之快、效益之好,是前所未有的。在综合治理中,修建基本农田3500万亩,栽植经果林3000多万亩,共增产粮食100亿公斤,每年果品产量150亿公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水土保持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水土保持坚持重点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承包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已成为山丘地区、风沙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长江上游经过连续7年的治理,发展经果林580万亩,总产值达22亿元,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将递增5—10亿元。海河流域上游的河北怀来县在重点治理中大力种植优质葡萄,1995年全县葡萄产值达8100万元,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辽宁省阜新市在综合治理中栽植沙棘200多万亩,新建的沙棘油厂年产值达1100万元。金沙江上游的宁南县在治理的小流域内种植甘蔗、梯田埂上种桑养蚕,不仅群众得到实惠,而且依靠小流域的初级产品,兴建榨糖厂2个、酿酒厂1个、制板厂1个、缫丝厂1个,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到5000多万元。

3.水土保持为山丘区扶贫攻坚创造了条件

水土保持以兴修基本农田水利为突破口,大搞开发治理,几年来已使几百万户、10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重点治理区群众脱贫率普遍在50%以上。

4.水土保持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据统计分析,我国40多年来兴修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 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程,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多吨。

5.水土保持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七大江河的重点治理区,治理前大多是荒山秃岭、飞砂走石、土地瘠薄的恶劣环境,经过连续、综合治理后,如今大都呈现出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的景象,治理区内植物种类增多,野生动物栖息繁衍。随着治理区环境质量的提高,一批过去封闭、落后、荒凉的穷山村,发展成为了开放、富裕、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山村。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治穷致富能手,治理区涌现出不少文明户、文明村。农民普遍反映,是水土保持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落后、愚昧。
水土保持就是对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治理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预防措施包括预防保护、治理成果管护、监督执法、监测等。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由分散型治理转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转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的治理开发转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突出。据统计,40多年来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0万平方公里,其中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7亿亩,栽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6亿多亩,种草保存面积6000多万亩,还兴修了大批蓄水保土工程。这些水土保持设施,在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水土保持法》实施6年来,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又有了突破性进展。

1.以七大流域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速度加快。

五年来,七大江河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在原有16片的基础上,扩展到27片,总面积6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万平方公里,涉及到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个县。这项宏伟工程,规模之大、质量之高、进展之快、效益之好,是前所未有的。在综合治理中,修建基本农田3500万亩,栽植经果林3000多万亩,共增产粮食100亿公斤,每年果品产量150亿公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水土保持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水土保持坚持重点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承包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已成为山丘地区、风沙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长江上游经过连续7年的治理,发展经果林580万亩,总产值达22亿元,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将递增5—10亿元。海河流域上游的河北怀来县在重点治理中大力种植优质葡萄,1995年全县葡萄产值达8100万元,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辽宁省阜新市在综合治理中栽植沙棘200多万亩,新建的沙棘油厂年产值达1100万元。金沙江上游的宁南县在治理的小流域内种植甘蔗、梯田埂上种桑养蚕,不仅群众得到实惠,而且依靠小流域的初级产品,兴建榨糖厂2个、酿酒厂1个、制板厂1个、缫丝厂1个,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到5000多万元。

3.水土保持为山丘区扶贫攻坚创造了条件

水土保持以兴修基本农田水利为突破口,大搞开发治理,几年来已使几百万户、10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重点治理区群众脱贫率普遍在50%以上。

4.水土保持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据统计分析,我国40多年来兴修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 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程,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多吨。

5.水土保持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七大江河的重点治理区,治理前大多是荒山秃岭、飞砂走石、土地瘠薄的恶劣环境,经过连续、综合治理后,如今大都呈现出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的景象,治理区内植物种类增多,野生动物栖息繁衍。随着治理区环境质量的提高,一批过去封闭、落后、荒凉的穷山村,发展成为了开放、富裕、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山村。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治穷致富能手,治理区涌现出不少文明户、文明村。农民普遍反映,是水土保持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落后、愚昧。

生活中可回收资源主要有: (1)废纸:报纸、书本纸、包装用纸、办公用纸、广告用纸、纸盒等;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2)塑料: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料牙刷、塑料杯子、矿泉水瓶等; (3)玻璃:玻璃瓶和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4)金属:易拉罐、铁皮罐头盒、牙膏皮等。 (5)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毛巾、布包等 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

第4题: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措施(或称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可分为()。

  • A、工程措施
  • B、生物措施(或植物措施,或林草措施)
  • C、耕作措施(或农业技术措施,或农艺措施)
  • D、风沙治理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A,B,C

第5题:

简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种类。


正确答案: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共8种;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共8种;以增加土壤入渗为主的,共5种。

第6题: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措施(或称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可分为( )。

A.工程措施
B.生物措施(或植物措施,或林草措施)
C.耕作措施(或农业技术措施,或农艺措施)
D.风沙治理技术措施

答案:A,B,C
解析: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技术措施(或称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可分为以下三类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或植物措施、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或农业技术措施、农艺措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l6453.1~16453.6-1996)从治理角度分为六大类措施,即坡耕地治理技术、荒地治理技术、沟壑治理技术、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技术、风沙治理技术、崩岗治理技术。

第7题:

简述水土保持措施的主要类型(工程、林草、农业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 工程措施:指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
林草措施:指通过人工植树种草、封育、管护等措施,恢复退化土地上植物群落数量和改善植被质量。
农业技术措施:指在水蚀风蚀农田中,以改变坡面微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性等方法,蓄水保土,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

第8题:

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中,修建反坡台地是属于_____的技术措施。

(A) 工程措施

(B) 植物措施

(C) 耕作措施

(D) 其他措施


参考答案:A

第9题:

休闲是一项必要的农业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什么是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其指导方略是什么?


正确答案: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指水土流失区建立的一种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生态上稳定、环境上安全、资源利用上合理的生态农业。其指导方略为一个中心,一个前提和四项主导措施,即以强化降水就地入渗,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建造植被、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林业和养殖业为主导措施,促进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经济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