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题目

翻译: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加标点是: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1~23 小题。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日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

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第 21 题 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大意。(4分)


正确答案:
本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概括人生经历的一般规律:逆境多于顺境;逆顺两境常常交替呈现;阻力虽有大小、多寡之分,但终“无可逃避”。第二层(从“其在志力薄弱之士”至末)分析了五种人对待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正反对比,前四种人没有毅力,导致失败;只有第五种“至强之人”、他们由于有超强的毅力,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第3题: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正确答案:

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第4题: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日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一选自《论毅力》 作者意在突出哪种人?由此可见,本文的核心论点应当怎样表述才更确切?


正确答案: 作者意在突出“志力至强之人”。由此可见,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第5题:

(三)阅读《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资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乘车人自认为凭什么条件“欲之楚”而“北面持其驾”?


正确答案:

【答案】“马良”、“用多”、“御者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文章信息能力。要在读懂文言信息的基础上作答。

第6题: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2)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2)吾用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

  (1)君之楚.奚为北面?

  译文: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

  1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7)
   11
(2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1)(2)财物
   12
(4分,每处两分)(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13
(1分,意思对即可)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第7题: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齐人固善盗乎/吾尝疑乎是

B.吾欲辱之/辍耕之垄上

C.乃喟然叹曰/乃重修岳阳楼

D.故撞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正确答案:C

第8题:

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

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

于其终者也。

(1).这里描述了哪几种不同毅力的人?

(2).作者描述这几种不同毅力的人的不同结果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

(1).这里描述了哪几种不同毅力的人?
答案:五种:意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2分)

(2).作者描述这几种不同毅力的人的不同结果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2分)

(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答案:层递;比较法。(2分)

第9题:

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日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1)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顺逆两境又常相问以迭乘”: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2)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大意。
(3)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
解析:
(1)顺境和逆境又常常互相穿插,交替呈现。 那阻力虽然有时大些有时小些,但总而言之是一定不可逃避的。
他们心里认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就很容易,等到很快经历尝试到一些事情,而阻力突然而来时,便情绪颓唐灰心丧气了。
(2)本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概括人生经历的一般规律:逆境多于顺境;逆顺两境常常交替呈现;阻力虽有大小、多寡之分,但终“无可逃避”。第二层(从“其在志力薄弱者”分)分析了五种人对待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正反对比,前四种人没有毅力,导致失败;只有第五种“至强之人”,他们由于有超强的毅力,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3)对比论证法。将“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者”对比。
(4)层递。

第10题:

朱熹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里“穷”是指()。

  • A、从根本上探究
  • B、贫穷
  • C、缺乏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