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出现几次?各出现什么证候?为什么同用吴茱萸汤治疗?

题目

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出现几次?各出现什么证候?为什么同用吴茱萸汤治疗?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吴茱萸汤有三条。
一为阳明虚寒“食谷欲呕”(243),以其“得汤反剧者属上焦”,辨阳明呕吐有虚寒、热实之不同。一为少阴阳虚阴盛,寒浊犯胃“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
一为厥阴病肝寒犯胃所致“干呕吐涎沫,头痛”(378)。
三条虽述证不尽相同,但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的病机却一致,故可异病同治,均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浊。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哪些方剂主治证候中有呕吐

A.二陈汤

B.吴茱萸汤

C.五苓散

D.藿香正气散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可以用吴茱萸汤治疗的病证是

A.

B.

C.

D.


正确答案:C
解析: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证及肝脾不和证。吴茱萸汤主治虚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第3题:

烦惊谵语,小便不利属于( )

A、大柴胡汤证

B、小柴胡汤证

C、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D、栀子汤证

E、吴茱萸汤证


参考答案:C

第4题:

吴茱萸汤可用治哪些病证?


正确答案: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凡三见,一见于阳明病,证见中阳虚衰,浊阴上逆的食不下,食谷欲呕,治用吴茱萸汤温中祛寒,降逆和胃(第243条)。二见于少阴病,其证候特点为"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此属少阴阳虚阴盛,寒浊犯胃,治用吴茱萸汤温中通阳,泄浊降逆(第309条)。三见于厥阴病,以"干呕吐涎沫,头痛"为证候特点,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之证,治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泄浊降逆(第378条)。三条叙证虽不相同,病亦有异,但浊阴上逆、胃失和降的病机是一致的,故均用吴茱萸汤异病同治。

第5题:

烦惊谵语,小便不利属于( )

A.大柴胡汤证
B.小柴胡汤证
C.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D.栀子汤证
E.吴茱萸汤证

答案:C
解析:

第6题:

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中不会出现

A.畏寒喜热

B.呕吐涎沫

C.头痛

D.吞酸嘈杂

E.胁肋胀痛


正确答案:E
E。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第7题:

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中不会出现

A.呕吐涎沫
B.畏寒喜热
C.头痛
D.胁肋胀痛

答案:D
解析:

第8题:

以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为主治证候的方剂是()

A、乌梅丸

B、小建中汤

C、小柴胡汤

D、吴茱萸汤

E、大建中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第9题:

吴茱萸汤主要治疗的病证是()。

  • A、脾胃虚寒证
  • B、脾胃气虚证
  • C、虚劳里急证
  • D、虚寒腹痛证
  • E、虚寒呕吐证

正确答案:E

第10题:

属于少阴寒化证的方证是()

  • A、桃花汤证
  • B、吴茱萸汤证
  • C、白通汤证
  • D、附子汤证
  • E、真武汤证

正确答案: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