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机理(或者基本作用)是什么?

题目

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机理(或者基本作用)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的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后除极可分为早后除极与迟后除极。前者的发生与Ca2+内流增多有关,钙拮抗药对之有效。迟后除极所致的触发话动与细胞内Ca2+过多和短暂Na+内流有关,钙拮抗药和钠通道阻滞药对之有效。

第2题: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是();();();()。


正确答案: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和自发活动;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改变ERP及AP

第3题:

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包括()

A、首先注意基础心脏病的治疗及病因诱因的纠正

B、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症,并非所有心律失常均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C、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对心功能的影响,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对全身其他脏器系统的不良作用

D、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推荐采用联合用药E、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推荐增加单药剂量


答案:ABC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脏基本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 (1)降低自律性: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抑制慢反应细胞4相Ca2+内流,或促进K+外流。
(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抑制Ca2+及Na+内流。
(3)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性,增强或减弱膜反应性都有利于取消折返激动。
(4)延长不应期,可终止及防止折返的发生。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维拉帕米属于()

  • A、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
  • B、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
  • C、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 D、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 E、Ⅳ类抗心律失常药

正确答案:E

第6题:

简述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脏基本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1)降低自律性: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抑制慢反应细胞4相Ca2+内流,或促进K+外流。
(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抑制Ca2+及Na+内流。
(3)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性,增强或减弱膜反应性都有利于取消折返激动。
(4)延长不应期,可终止及防止折返的发生。

第7题:

奎尼丁属于()

  • A、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
  • B、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
  • C、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 D、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 E、Ⅳ类抗心律失常药

正确答案:A

第8题:

利多卡因属于

A.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

B.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

C.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D.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E.Ⅳ类抗心律失常药


参考答案:B

第9题: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又称钾通道阻滞药,代表药物有胺碘酮,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问答题
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机理(或者基本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⑴降低心肌自律性
①减慢4相自动化速率
4相快反应细胞Na+,Ca2+内流↓;慢反应细胞Ca2+内流↓(奎尼定,维拉帕米)→4相坡度变平→自律性↓
②增大舒张电位3相K+外流↑→MDP负值↑→与阀电位距离加大(利多卡因)→4相自动除极化所需时间延长→自律性↓
⑵消除折返激动
①改善传导以消除单向阻滞0相Na+内流↑,3相K+外流↑→0相除极速率↑(苯妥英钠,利多卡因)→传导↑→消除单向阻滞
②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奎尼丁)Na+内流↓→0相除极速率↓→消除双向阻滞
③改变APD和ERP以消除折返延长APD和ERP,延长ERP更明显
⑶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