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描述错误的有()。

题目

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描述错误的有()。

  • A、伊斯兰教是在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的,主要是由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商人在华经商并留居
  • B、唐代称境内的穆斯林为“番商胡贾”
  • C、元代出现了只招收蕃客后代的专门学校—“蕃学”
  • D、元代,穆斯林为主要成分的色目人属于统治阶层
  • E、1953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统一的伊斯兰宗教团体—“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国际传播中,发展中国家虽然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但是发达国家不断拓展的信息市场及其在传播手段方面的进步与更新,也为发展中国家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参考答案:√

第2题: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为?


正确答案: 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

第3题:

佛教在中国是怎样发展传播、怎样中国化的?


正确答案:

    七、综合题
   佛教的传播大致分为三条路线:
   (1) 南传佛教 由古印度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2) 北传佛教 由古印度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3) 藏传佛教 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西藏地区,与西藏本地的原始宗教融合成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公元初期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到我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中国的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主要教义,并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当佛教在南亚次大陆逐渐消灭后,中国佛教完全保存了佛教的经典,可以这么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中国的佛教由三大系构成,分别是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云南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

第4题:

试述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状况


正确答案: 就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而言,实际上,早在50年代,传播学就传入了中国。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体思想交通”的文章。近30年,传播学在中国的进展还算是迅速的,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著译:1978年下半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在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上开始译介有关传播学的文本。自那时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已出版有关译著、专著、教材约五十种,论文、译文则数以千计。
(2)会议: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倡议,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究会。此外,各地高校也开过一些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如1985年复旦大学举办的传播学学科研讨会、1996年北京大学主办的国际传播学研讨会等。
(3)教学:1980年由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此后,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新闻院系和专业相继行动,普遍设置了这类课程。从1996年起,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新闻学由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并定名为新闻学与传播学。
(4)应用: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行调查法”进行的受众调查;次年,在江苏、浙江两地又实施了同类调查。此后,全国各地的、各具特色的受众调查如星火燎原般地蓬勃开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播学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总而言之,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已拥有了一支潜力可观的研究队伍。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既认真借鉴外国经验,又扎实面向本国实际,不断地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如此,让中国的传播学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第5题:

试述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间的传播与发展?


正确答案: 传播:10世纪时,伊斯兰教开始从中亚传入新疆西部喀什等地的回鹘人中。此后,伊斯兰教逐步东移,发展很快。到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西域代替了佛教的地位,维吾尔族于是成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发展:礼拜寺是维吾尔族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在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地区,到处都有大小不等的礼拜寺,按规模和性质可分为居民礼拜寺、行人礼拜寺和主麻(即星期五“聚礼”日)礼拜寺三种。“麻扎”是伊斯兰教著名人士的坟墓,也是维吾尔族穆斯林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遍布南疆城乡各地。较大的麻扎并附设有礼拜寺和经文学校。朝拜麻扎是农村教徒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宗教活动,有时竞达数万人。新中国成立前,礼拜寺和麻扎都有为数不等的财产,其来源主要是通过宗教税收和穆斯林捐献。大的清真寺一般都附设有宗教学校,其任务一是普及宗教知识,二是培养各级宗教职业者。

第6题:

简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正确答案: 伊斯兰教大约于唐代初年传入中国,而后才逐步发展。
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中不少人就侨居在中国的京城和沿海城市。由于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处,形成所谓地“番坊”,并于坊中建清真寺,于附近建公共墓地。这些人在华久居,其后裔就成了中国的穆斯林。
到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领兵西征,西域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和一部分伊朗人、阿拉伯人被迫东迁到中国的内地。这些人主要充当元军士兵,战时作战,平时屯田,后来则在中国定居,与当地居民结婚生育,繁衍人丁,逐步形成回族,史书上称为“回回”。他们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河南、山东、陕西、云南等地也有不少。开始时,他们还保留原有的姓氏,后来就陆续改用汉姓,如元代诗人丁鹤年就是回回人。元朝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上层人物也比较重视,不少穆斯林在元朝政府中担任各种不同的官职;元朝政府还为回回子弟建立回回国子学,为各地穆斯林建立清真寺,因此有“元时回回遍天下”的说法。
到明代初年,回回已经形成民族共同体,伊斯兰教由原来的个体信仰变为一种民族共同体的信仰,大大扩大了社会基础,成为中国宗教信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7题:

宋代以前,不见()在中国汉地的传播。

  • A、景教
  • B、伊斯兰教
  • C、拜火教
  • D、天主教

正确答案:D

第8题:

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文献较为缺乏,而福建伊斯兰教在福建传播留下的文字记载,对研究早期伊斯兰教史有着重要的价值。有代表性的如:

A.文献资料

B.宗族家谱

C.石刻文字

D.各种传志


参考答案:ABC

第9题:

谈谈你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的看法。


正确答案: 一、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关注本土的传播实践,是我国传播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
二、加强传播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确立传播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和学术正当性;
三、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促进实证研究的发展;
四、强化对批判理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传播研究的视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传播批判理论;
五、加强我国传播学研究与国际传播学界的接轨和交流,走国际化的研究道路。

第10题:

为什么伊斯兰教能在唐代得到传播与发展?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两个主要阶段是什么时候?


正确答案: 1、唐代政治上对外开放,文化上兼容并蓄,农业生产兴盛,工商业特别是商业活动繁忙,丝绸之路畅通。尤其是中外在交流和军事方面的频繁接触,商贾往来络绎不绝,大批大食、波斯商人留居中国,朝廷以礼相待,对其宗教信仰予以尊重和容纳,促使伊斯兰教在唐代得到传播与发展。
2、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两个主要阶段是:唐至宋的五六百年间,为早期传播阶段。南宋至元代为伊斯兰教传播的兴盛阶段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