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从训诂学角度看,汉语辞书(以《汉语大词典》、《辞源》为例)编纂中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查看答案
问题: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通训”,专讲()。A、词的本义B、以形索义C、会意和形声D、转注和假借
问题:传统的语言学包括哪些方面?
问题:本义
问题:翻译: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问题:简述清代训诂发展的具体原因和内容。
问题:“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示尝。”句中“肯”和“綮”是什么意思?
问题:下面句子划横线的两个字是偏义连文的有:()A、多人不得无生得失B、大夫不得造车马C、奉事循公姥,进退敢自专D、禹稷躬耕而有天下
问题:简述增字强释与增字足意区别。
问题:乾嘉学派值得肯定和借鉴的的是哪些?
问题:简述注疏中诂与传的区别。
问题:简述《辞海》、《汉语大词典》中有些词未收的原因。
问题:《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史记•邹阳列传》:“(邹阳)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这两个“狱”字在意义上的不同,是由于()的不同造成的。A、语法结构B、词义时代性C、语言环境D、假借字和本字
问题:训诂术语“辞”和“词”经常被用来说明被释词的性质是()。
问题:《吕氏春秋•察今》载有“晋师三豕涉河”的笑话,子夏指出其中出现的误字是()。A、晋B、师C、三D、豕E、河
问题:“天子焉始乘舟”中“焉始”是()A、偏义连文B、同义连文C、偏正结构D、大名冠小名
问题:徐复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孔雀东南飞》是写定于东晋,而不是汉末作品?
问题:训沽学上“注”和“疏”分属两类,这是从()来说的。A、训诂的对象B、传注的作者C、注疏的内容D、注解之间的关系
问题:训诂学三个时期除了早期训诂学之外还有()、()。
问题:训诂术语“之”的作用是()。A、增字足意B、增字强释C、表明被释词是动词D、表明被释词是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