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

题目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这一主张来自:()

  • A、儒家
  • B、法家
  • C、墨家
  • D、道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坚持从实际出发


正确答案:B
B[解析]摘自《孙子兵法》这段话中的“能”“用”“近”“远”分别被“不能”“不用”“远”“近”所掩盖,也就是说事物所呈现的状态与事物本质的状态可能截然相反。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原本状态就不能被其表象所蒙蔽,这就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故选B。

第2题:

下列句子中,“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的一句是()。

A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B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C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長也。

D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讎,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D

第3题:

下列句子中“之”相当助词“的”的是()

A、当其无,有车之用。

B、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之二虫又何知?

D、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


参考答案:A,B

第4题:

古代伪装思想“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出自()。

  • A、孙膑
  • B、孙武
  • C、韩非子
  • D、韩愈

正确答案:B

第5题:

翻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正确答案: 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第6题:

指出下列句中的语法现象。 1.姜氏何厌之有? 2.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4.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5.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1.“之”复指宾语,宾语前置。
2.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宾语前置。
3.“甘”、“美”、“安”、“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判断句。
5.明,使动用法。(或省略宾语“之”)

第7题:

翻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确答案: 江海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为它善于处其下,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此想要地位处于民之上,必定要通过言论表现出愿处民下(指对民要谦下);要想做民众的先导,一定要把自身放在民众之后。因此圣人处在民上而人民不感到有压力(愿意拥戴圣人),想要做民众的先导,而人民不认为有妨害。因此天下之民乐于推举圣人而不厌恶。由于他(圣人)的不争,所以天下之民没有谁能同他争。

第8题: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4分)


正确答案: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第9题: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法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者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非所用,用之则乱法。这段话包含了法家怎样的文学理论内涵,法家的这一思想有何矛盾?


正确答案:法家认为文艺的作用仅仅是供消遣,且对法治是极其有害的。法家是从维护法治的角度提出了取消文艺的主张。但是法家对于文艺功用问题的看法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文艺有害法治要加以取消,另一方面,他们又承认文艺具有“娱乐玩好”的功用。

第10题: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 A、以法治国
  • B、仁义道德
  • C、无为而治
  • D、礼治义信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