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中国某沿海城市的港口有许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

题目

鸦片战争前,中国某沿海城市的港口有许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该城市是()

  • A、上海
  • B、宁波
  • C、香港
  • D、广州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单选题
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那么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依次是(  )。
A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内地省会城市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

C

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内地省会城市

D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内地省会城市


正确答案: D
解析:
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向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的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内地省会城市”正是这个过程,因此D项正确。

第2题:

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正确答案:18000

第3题:

在沿海中小港口间,尚有许多地方性航线,主要为()转运、集散物资服务,并担负部分客运。


正确答案:大连港

第4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了将近20家外文报刊,主要集中于广州、澳门两地,用英文和葡萄牙文两种文字出版。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家。
《蜜蜂华报》(1822~1824),在澳门出版葡文周刊。由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澳门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主编。它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1827~1845),在中国出版的笛一家英文报刊,由英国大鸦片烟商人马地臣创办。该报主要:刊登商业消息、货物行情和轮船航期,反映东印度公司立场,维护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起初是以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1939年迁至澳门,1843年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记录报》。
《中国丛报》(1835~1851),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月刊。由马礼逊倡议,广州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美国传教土裨治文主编。一该刊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提供中国及其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经济价值的消息”,直接为英、美政府的侵华改策效劳,公开鼓吹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该刊历时20年,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朝廷要员、法律条例、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军队武备、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乃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等情况都作过详细介绍,所以很受英、美政府重视。1839年迁往澳门出版,1844年迁往香港,后来又迁回广州,1851年停刊。它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飒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
《广州周报》(18-35~1844),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周刊,以报道面广和评论精辟著称。代表了主张对华自由贸易的商人的观点,反对英国商会垄断对华贸易,因而受到外国商人的欢迎。当时在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很重视这家周报。他为了掌握“夷情”,曾经组织人员选择该报材料,呈送道光皇帝“省览”。
外国人办的这些外文报刊,同他们办的中文报有很大差异,从丽形成它们的特点:第一,中文报刊是传教士办的。外文报刊则大多数是外国商人和社会团体办的,因此它们刊登的商业性内容较多;第二,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外文报刊则以在中国的外国人和英、美等国的政府为读者对象,因此它们传递的主要是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消息和情报,并且明目张胆地为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出谋划策。

第5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打开大门”指的是()

  • A、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 B、中国失去了香港岛
  • C、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 D、外国军舰可以出入中国沿海城市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