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里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

题目

《春秋》里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春秋时期的《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答案:
解析:
错误。战国后期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第2题:

简论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


答案:
解析: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中国法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成文法的公布,标志着奴隶制法律体系走向瓦解,封建制法律体系逐步形成。
(1)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对传统的法律观念、传统的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打破了少数上层统治者奉行的“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信条,以及把法律的制定与施行当做自己的秘密武器,并运用这种立法和司法的特权来维护上层贵族的世袭统治和各种社会特权的状况。成文法的公布,说明法律制度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私产,而应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公开调节器,传统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成文法的公布结束了法律的秘密状态,使法律制度逐步具有客观性,走向公开化,开创了古代法制建设的新纪元,是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2)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在客观上为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旧有的法律体制之下,各种社会关系都限制在狭小的宗法体制范围之中。成文法的公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将改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固定下来,为各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成文法的公布,也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此之前,旧有习惯法不公开、不成文的特点不利于法律观念的更新和法律理论的进步。公布成文法,将零散、不系统的法律规范变成相对系统、严密的法律条文,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春秋时期的公布成文法活动,为战国及其以后封建法律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在春秋各国的成文法基础上,战国时期的封建法制进一步完善起来。

第3题:

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著作是()。

A.《战国策》

B.《春秋》

C.《吕氏春秋》

D.《吴越春秋》


参考答案:B

第4题:

卫灵公,姬姓,名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第()代国君。

  • A、二十八
  • B、二十九
  • C、三十
  • D、三十一

正确答案:A

第5题:

中国国防的历史是从()出现。

  • A、夏朝
  • B、夏、商、周
  • C、春秋时期
  • D、春秋战国

正确答案:A

第6题:

请简述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


答案:
解析: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是中国法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其意义在于:首先,公布成文法是对旧的法律观念、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信条,结束了法的秘密状态,使法律制度逐步走向公开化,开创了古代法制建设的新纪元。其次,公布成文法在客观上为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罪和刑对应的成文法典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也为各种新型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最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以法治世的统治模式,为法治取代礼治拉开了序幕,也为战国及其后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

第7题:

春秋时期“救邢存卫”的国君是()。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春秋时期社会变动的主要特点:就是王权衰微,周王室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 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公元前660年,春秋时代,狄人侵邢,齐桓公 联合宋、曹救邢,打退狄人,时邢国都城已被烧毁,乃帮邢迁都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不久,狄人攻破卫国,卫国仅有七百余人逃过黄河,齐桓公再次出兵保护卫国,并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替卫建立新都。这两件事即史书所称的“迁邢存卫”。正确选项应为A。

第8题:

《()》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皆殷、周王朝的大事。

A.春秋

B.论语

C.尚书

D.诗经


参考答案:C

第9题:

《()》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皆殷、周王朝的大事。

  • A、论语
  • B、诗经
  • C、春秋
  • D、尚书

正确答案:D

第10题:

记录了8个国家的历史,被称为“八国春秋”的是()

  • A、《中庸》
  • B、《史记》
  • C、《春秋》
  • D、《国语》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