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由石墨烯制成。

题目

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由石墨烯制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本讲,()将成为“后硅时代”的新潜力材料。

A.石墨

B.石墨烯

C.聚酰胺

D.聚丙烯


正确答案:B

第2题:

以下关于石墨烯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

B.石墨烯的导热效果虽然不如硅材料,但其坚固性比目前任何其他材料都好

C.石墨烯是由海姆和诺沃肖洛夫制备出的,并使其于当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D.石墨烯为粒子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正确答案:A
作为热导体,石墨烯比目前任何其他材料的导热效果都好。因此B项错误。海姆和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制备出石墨烯,由此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C项错误。石墨烯的出现为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在这之前科学家们只能在高能宇宙射线或高能加速器中对该理论进行验证。因此D项错误。

第3题:

石墨烯新材料只能与西医协同作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4题: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六角形蜂巢晶格的平面二维碳材料。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曾经,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石墨烯不过是一种假设性结构。受此理论影响、科学家们对从石墨中分享出单层独立存在的石墨烯持悲观态度。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他们发现了一种得到石墨薄片的简单方法——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样的操作,最后就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即石墨烯。该方法及单层石墨烯的获取震撼了凝聚体物理学界。随后三年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单层和双层石墨烯体系中分别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及常温条件下的量子霍尔效应,这为石墨烯的工业化生产进一步铺垫了理论和方法道路,两人也因此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具备极强的稳定性、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承受力,石墨烯是目前为止最理想的二维纳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在美国,2011年,IBM公司向媒体展示了其运行速度最快的石墨烯晶体管,为石墨烯芯片的商业化生产提供了方向,从而使之应用于无线通信、网络、雷达和影像等多个领域;2012年,Nanotek仪器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储能设备,可以将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从过去的数小时缩短至不到一分钟。在中国,2014年,山西煤化所系统地研究了氧化石墨烯薄膜在炭化过程中的导热性能演变机制,并获得高性能热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它能够满足LED照明、计算机、卫星电路、激光武器、手持终端设备等高功率、高集成度系统的散热需求;2015年,全球首批3万部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发布,该手机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石墨烯触摸屏、电池和导热膜。在日本,2016年,日本东北大学与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开发出了石墨烯中孔海绵体(GMS)。这项研究解决了二维片状石墨烯结构在制成同样的多孔体时,同于会形成小断片状的构造面而产生的导电率下降的问题,还解决了大量石墨烯端部(边缘)容易腐蚀的问题,该研究成果有望构筑基于新原理的能量转换元器件。
2015年11月,某公司发布手机新品,宣称采用全新的石墨烯电池,其快充技术5分钟即可将3000mAh电池的电量充至48%。但是,有研究报告称,该手机采用的是改良的聚合物技术,并未直接使用石墨烯材料,发布新手机的公司对此也表示了认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刘工程师认为,“即使电极材料中添加了石墨烯材料也不能就简单定义为石墨烯电池。现在关于石墨烯电池的新闻报道都仅限于一些皮毛,没有电池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示意图,也缺乏能量密度、电压、循环寿命等具体技术参数。对于电池工业说来,没有这些信息,报道缺乏最基本的可信度,虚假夸大宣传的可能性极大。”刘工程师称:“石墨烯成本过高,本身具有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等性质与现在锂离子电池工业技术体系不兼容,这使得‘石墨烯电池’这个技术接近于不存在,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业内人士指出,制备技术难题是阻碍石墨烯实现其潜在价值的最大“拦路虎”。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们首次提取出的石墨烯,是直接从石墨中剥离的,这种原始方法不可能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此后,人们虽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剥离法、液相氧化还原法等多种手段制备出了石墨烯,却在质量、成本、产率等方面各有劣势,无法实现批量生产,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探寻真正适用于产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尽管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石墨烯领域,但真正的高端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内,而多次被拿来炒作的“石墨烯电池”,更是被一些业内专家称为“弥天大谎”。不过,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朱教授看来,说技术完全不存在的观点也过于绝对,“随着技术和工艺成熟,未来通过石墨烯提升电池性能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石墨烯联盟秘书长表示,石墨烯概念股股份已经开始透支部分预期,但他依然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概念也可能变为现实。

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为推翻了热力学涨落理论中“石墨烯无法存在于自然界”的传统认知而获得了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答案:
解析:
表述错误。因为石墨烯并非无法存在于自然界,而是本来就存在与自然界中;两位科学家并非推翻了热力学涨落理论,而是提炼出了石墨烯这种物质;二人获得诺贝尔奖并非是因为推翻了热力学涨落理论,而是发现了石墨烯中的量子霍尔效应。

第5题: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六角形蜂巢晶格的平面二维碳材料。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曾经,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石墨烯不过是一种假设性结构。受此理论影响、科学家们对从石墨中分享出单层独立存在的石墨烯持悲观态度。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他们发现了一种得到石墨薄片的简单方法——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样的操作,最后就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即石墨烯。该方法及单层石墨烯的获取震撼了凝聚体物理学界。随后三年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单层和双层石墨烯体系中分别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及常温条件下的量子霍尔效应,这为石墨烯的工业化生产进一步铺垫了理论和方法道路,两人也因此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具备极强的稳定性、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承受力,石墨烯是目前为止最理想的二维纳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在美国,2011年,IBM公司向媒体展示了其运行速度最快的石墨烯晶体管,为石墨烯芯片的商业化生产提供了方向,从而使之应用于无线通信、网络、雷达和影像等多个领域;2012年,Nanotek仪器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储能设备,可以将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从过去的数小时缩短至不到一分钟。在中国,2014年,山西煤化所系统地研究了氧化石墨烯薄膜在炭化过程中的导热性能演变机制,并获得高性能热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它能够满足LED照明、计算机、卫星电路、激光武器、手持终端设备等高功率、高集成度系统的散热需求;2015年,全球首批3万部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发布,该手机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石墨烯触摸屏、电池和导热膜。在日本,2016年,日本东北大学与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开发出了石墨烯中孔海绵体(GMS)。这项研究解决了二维片状石墨烯结构在制成同样的多孔体时,同于会形成小断片状的构造面而产生的导电率下降的问题,还解决了大量石墨烯端部(边缘)容易腐蚀的问题,该研究成果有望构筑基于新原理的能量转换元器件。
2015年11月,某公司发布手机新品,宣称采用全新的石墨烯电池,其快充技术5分钟即可将3000mAh电池的电量充至48%。但是,有研究报告称,该手机采用的是改良的聚合物技术,并未直接使用石墨烯材料,发布新手机的公司对此也表示了认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刘工程师认为,“即使电极材料中添加了石墨烯材料也不能就简单定义为石墨烯电池。现在关于石墨烯电池的新闻报道都仅限于一些皮毛,没有电池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示意图,也缺乏能量密度、电压、循环寿命等具体技术参数。对于电池工业说来,没有这些信息,报道缺乏最基本的可信度,虚假夸大宣传的可能性极大。”刘工程师称:“石墨烯成本过高,本身具有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等性质与现在锂离子电池工业技术体系不兼容,这使得‘石墨烯电池’这个技术接近于不存在,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业内人士指出,制备技术难题是阻碍石墨烯实现其潜在价值的最大“拦路虎”。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们首次提取出的石墨烯,是直接从石墨中剥离的,这种原始方法不可能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此后,人们虽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剥离法、液相氧化还原法等多种手段制备出了石墨烯,却在质量、成本、产率等方面各有劣势,无法实现批量生产,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探寻真正适用于产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尽管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石墨烯领域,但真正的高端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内,而多次被拿来炒作的“石墨烯电池”,更是被一些业内专家称为“弥天大谎”。不过,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朱教授看来,说技术完全不存在的观点也过于绝对,“随着技术和工艺成熟,未来通过石墨烯提升电池性能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石墨烯联盟秘书长表示,石墨烯概念股股份已经开始透支部分预期,但他依然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概念也可能变为现实。

(1)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

A.石墨烯的前世今生
B.石墨烯:原理、发现与运用
C.石墨烯的商业之路
D.石墨烯的特性与运用

答案:C
解析:
本题为单选题,要求选取最合适做文章标题的一项,通过对全文的阅读来看,文章都是围绕的石墨烯展开论述说明。第一段是石墨烯的背景介绍,说明了石墨烯这种材料是如何被提取出来的,并为工业化生产铺垫了道路。第二段说的是目前石墨烯在商业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第三段说明的是目前石墨烯在商业运用方面遭受的质疑。可见全文最主要的都是在论述石墨烯的商业化之路,所以可以首先排除AB选项,而对于石墨烯的特性在文中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述,只是提到了一句话,由此可以排除选项D。正确的选项应为C选项,即“石墨烯的商业之路”。

第6题:

( )和( )目前发展最迅速的两种碳基电子器件材料。

A.石墨烯

B.碳纳米管

C.富勒烯

D.石墨


答案:AB

第7题: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六角形蜂巢晶格的平面二维碳材料。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曾经,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石墨烯不过是一种假设性结构。受此理论影响、科学家们对从石墨中分享出单层独立存在的石墨烯持悲观态度。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他们发现了一种得到石墨薄片的简单方法——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样的操作,最后就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即石墨烯。该方法及单层石墨烯的获取震撼了凝聚体物理学界。随后三年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单层和双层石墨烯体系中分别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及常温条件下的量子霍尔效应,这为石墨烯的工业化生产进一步铺垫了理论和方法道路,两人也因此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具备极强的稳定性、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承受力,石墨烯是目前为止最理想的二维纳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在美国,2011年,IBM公司向媒体展示了其运行速度最快的石墨烯晶体管,为石墨烯芯片的商业化生产提供了方向,从而使之应用于无线通信、网络、雷达和影像等多个领域;2012年,Nanotek仪器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储能设备,可以将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从过去的数小时缩短至不到一分钟。在中国,2014年,山西煤化所系统地研究了氧化石墨烯薄膜在炭化过程中的导热性能演变机制,并获得高性能热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它能够满足LED照明、计算机、卫星电路、激光武器、手持终端设备等高功率、高集成度系统的散热需求;2015年,全球首批3万部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发布,该手机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石墨烯触摸屏、电池和导热膜。在日本,2016年,日本东北大学与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开发出了石墨烯中孔海绵体(GMS)。这项研究解决了二维片状石墨烯结构在制成同样的多孔体时,同于会形成小断片状的构造面而产生的导电率下降的问题,还解决了大量石墨烯端部(边缘)容易腐蚀的问题,该研究成果有望构筑基于新原理的能量转换元器件。
2015年11月,某公司发布手机新品,宣称采用全新的石墨烯电池,其快充技术5分钟即可将3000mAh电池的电量充至48%。但是,有研究报告称,该手机采用的是改良的聚合物技术,并未直接使用石墨烯材料,发布新手机的公司对此也表示了认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刘工程师认为,“即使电极材料中添加了石墨烯材料也不能就简单定义为石墨烯电池。现在关于石墨烯电池的新闻报道都仅限于一些皮毛,没有电池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示意图,也缺乏能量密度、电压、循环寿命等具体技术参数。对于电池工业说来,没有这些信息,报道缺乏最基本的可信度,虚假夸大宣传的可能性极大。”刘工程师称:“石墨烯成本过高,本身具有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等性质与现在锂离子电池工业技术体系不兼容,这使得‘石墨烯电池’这个技术接近于不存在,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业内人士指出,制备技术难题是阻碍石墨烯实现其潜在价值的最大“拦路虎”。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们首次提取出的石墨烯,是直接从石墨中剥离的,这种原始方法不可能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此后,人们虽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剥离法、液相氧化还原法等多种手段制备出了石墨烯,却在质量、成本、产率等方面各有劣势,无法实现批量生产,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探寻真正适用于产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尽管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石墨烯领域,但真正的高端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内,而多次被拿来炒作的“石墨烯电池”,更是被一些业内专家称为“弥天大谎”。不过,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朱教授看来,说技术完全不存在的观点也过于绝对,“随着技术和工艺成熟,未来通过石墨烯提升电池性能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石墨烯联盟秘书长表示,石墨烯概念股股份已经开始透支部分预期,但他依然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概念也可能变为现实。

二维石墨烯的主要特性及其相应可能的商业开发有:

A.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可开发新型储能设备
B.具有极强的导热性,可开发高性能散热材料
C.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可用于开发石墨烯多孔海绵体
D.具有极强的机械承受力,可用于制作耐腐蚀的能量转换元器件

答案:A,B
解析:
本题要求选择出二维石墨烯的主要特征及其相应可能的商业开发,通过全文来看,在第二段中指出了石墨烯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承载力这四个明显特征,那么后面商业开发也应该围绕这几个特征展开,所以通过对选项与原文的对比来看,符合要求的选项只有AB,分别对应的是导电性和导热性;而CD选项根据原文来看,并不符合原文的具体说明,原文在论述“石墨烯多孔海绵体”时并未说明与其“稳定性”有关,因此C错误;原文说“解决了大量石墨烯端部容易腐蚀的问题,该研究有望构筑基于新原理的能量转换元器件。”原文并未指出制作能量转换元器件是由于石墨烯的机械承受力。因此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选项应为AB。

第8题: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可由石墨剥离而成,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位素

B.0.12 g石墨烯中含6.02×1022个碳原子

C.石墨烯是一种有机物

D.石墨烯中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


正确答案:D
同位素的研究对象是原子,A选项错误;12g石墨烯的物质的量为0.01mol,所含碳原子个数为0.01NA,B选项错误;有机物一般含有碳、氢元素,C选项错误;石墨烯中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D选项正确。

第9题: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六角形蜂巢晶格的平面二维碳材料。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曾经,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石墨烯不过是一种假设性结构。受此理论影响、科学家们对从石墨中分享出单层独立存在的石墨烯持悲观态度。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他们发现了一种得到石墨薄片的简单方法——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样的操作,最后就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即石墨烯。该方法及单层石墨烯的获取震撼了凝聚体物理学界。随后三年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单层和双层石墨烯体系中分别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及常温条件下的量子霍尔效应,这为石墨烯的工业化生产进一步铺垫了理论和方法道路,两人也因此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具备极强的稳定性、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承受力,石墨烯是目前为止最理想的二维纳材料,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在美国,2011年,IBM公司向媒体展示了其运行速度最快的石墨烯晶体管,为石墨烯芯片的商业化生产提供了方向,从而使之应用于无线通信、网络、雷达和影像等多个领域;2012年,Nanotek仪器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储能设备,可以将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从过去的数小时缩短至不到一分钟。在中国,2014年,山西煤化所系统地研究了氧化石墨烯薄膜在炭化过程中的导热性能演变机制,并获得高性能热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它能够满足LED照明、计算机、卫星电路、激光武器、手持终端设备等高功率、高集成度系统的散热需求;2015年,全球首批3万部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发布,该手机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石墨烯触摸屏、电池和导热膜。在日本,2016年,日本东北大学与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开发出了石墨烯中孔海绵体(GMS)。这项研究解决了二维片状石墨烯结构在制成同样的多孔体时,同于会形成小断片状的构造面而产生的导电率下降的问题,还解决了大量石墨烯端部(边缘)容易腐蚀的问题,该研究成果有望构筑基于新原理的能量转换元器件。
2015年11月,某公司发布手机新品,宣称采用全新的石墨烯电池,其快充技术5分钟即可将3000mAh电池的电量充至48%。但是,有研究报告称,该手机采用的是改良的聚合物技术,并未直接使用石墨烯材料,发布新手机的公司对此也表示了认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刘工程师认为,“即使电极材料中添加了石墨烯材料也不能就简单定义为石墨烯电池。现在关于石墨烯电池的新闻报道都仅限于一些皮毛,没有电池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示意图,也缺乏能量密度、电压、循环寿命等具体技术参数。对于电池工业说来,没有这些信息,报道缺乏最基本的可信度,虚假夸大宣传的可能性极大。”刘工程师称:“石墨烯成本过高,本身具有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等性质与现在锂离子电池工业技术体系不兼容,这使得‘石墨烯电池’这个技术接近于不存在,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业内人士指出,制备技术难题是阻碍石墨烯实现其潜在价值的最大“拦路虎”。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们首次提取出的石墨烯,是直接从石墨中剥离的,这种原始方法不可能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此后,人们虽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剥离法、液相氧化还原法等多种手段制备出了石墨烯,却在质量、成本、产率等方面各有劣势,无法实现批量生产,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探寻真正适用于产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尽管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石墨烯领域,但真正的高端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内,而多次被拿来炒作的“石墨烯电池”,更是被一些业内专家称为“弥天大谎”。不过,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朱教授看来,说技术完全不存在的观点也过于绝对,“随着技术和工艺成熟,未来通过石墨烯提升电池性能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石墨烯联盟秘书长表示,石墨烯概念股股份已经开始透支部分预期,但他依然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概念也可能变为现实。

根据材料,简述目前业内质疑石墨烯技术商业开发的主要观点。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150字。


答案:
解析:
(1)技术方面:①技术存疑,只是改良聚合技术,并未直接使用石墨烯材料;②石墨烯成本过高,与现有锂离子电池工业技术不兼容,技术接近于不存在;③制备技术难题制约石墨烯实现自身价值,无法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④真正的高端技术还只停留在实验室。
(2)商业开发方面:过度炒作,概念股股份透支部分预期。(140字)

第10题:

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从微观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阳离子在电极中“镶嵌”和“脱离”的过程。电极材料中的孔洞越多,这个过程进行得越迅速,从宏观的角度看则表现为蓄电池充放电的速度越快。石墨烯由碳原子组成,薄到极限(只有一层原子的厚度),所以阳离子的移动所受限制很小;同时它也具有网状结构,由石墨烯所制成的电极材料拥有足够多的孔洞。因此,石墨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电极材料。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蓄电池充电实际上是阳离子在电极中“脱离”的过程
B.电极材料中的孔洞越多,蓄电池充放电的速度越快
C.石墨烯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优良的电极材料
D.石墨烯在微观上可无限接近二维结构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
依据原文第一句可知,蓄电池充电实际上是阳离子在电极中“镶嵌”的过程,而不是“脱离”的过程,说法不正确,当选。
B项,依据原文第二句可知,“电极材料中的孔洞越多,蓄电池充放电的速度越快”的说法正确,排除;
C项,依据原文后两句可知,“石墨烯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优良的电极材料”的说法正确,排除;
D项,依据原文“石墨烯由碳原子组成,薄到极限(只有一层原子的厚度)”可知,“石墨烯在微观上可无限接近二维结构”的说法正确,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更多相关问题